用一首词写红一个词牌,这是一种能力。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都达到了这样的水平。而近现代也有一首词有这样的实力,这就是《沁园春.雪》,仅这一首词就写红了无数文人没写红的词牌《沁园春》。
对于这首词,想必大家都已经比较熟悉了,毕竟年年入选课本。但事实上,在这个词牌下*还曾写过一首同样大气磅礴的作品,这就是本期笔者要和大家说的《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很多诗迷读这首词时,都觉得此时的伟人肯定处于人生的顺境中,不然怎么能写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么豪情的字句,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此词的创作时间是在1925年晚秋,早前他曾带着妻儿回到韶山组织农民运动。到8月底,当时的军阀省长赵恒惕下密令捉拿他,他不得不与妻儿分头悄悄离开韶山。到写这首词时他刚从韶山到达长沙,此时的他自己是被通缉的对象,处于危境中,心里又十分挂念妻儿的安全。
但站在美丽的湘江边上时,他并没有消沉。忆起当年在湖南一师与众多好友们一起努力的时光,种种感慨涌上心头,他写下了这样一首豪情之作。有人的遇到困难会消沉,而伟人注定不一样,遇到困难后他会更加奋进。
这首词遣词是比较接地气的,所以笔者就不逐句解释了,只说诗词大会上一道颇有意思的考题。这道题问的是“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万户侯指的是谁?有3个选项:高官显贵、清代王侯、大户人家。
这道题的答案是选A,共有18名选手答错,当时场上的导师都表示不理解。很显然,这些选手是没有弄明白伟人这首词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1925年这个时候,他需要对付的人显然已经不是清代那些王侯了,也显然不是什么大户人家,而是当局的那些军阀显贵,伟人用词是十分精准的。
其实关于这首词,还有一个词是非常有意思的,这就是:挥斥方遒。仅这4个字,其实就能体现*的文字功底。
大家可以翻看《全唐诗》、《全宋词》等古籍,会发现古代没有任何文人把这4个字放在一起使用,可以说这4个字就是*写红的。
“挥斥”二字出自《庄子.田子方》,原句是“挥斥八极,神气不变”。这里的“斥”不是指排斥,而是一个连绵副词,形容“挥”的动作之豪迈。“方遒”二字中的“方”指的是正当、正在,“遒”是一个形容词指的是强健有力。
所以这4个字合起来的意思是指当年伟人和那些年轻的同学们,一个个热情豪迈、一个个劲头足得很。这4个字用在这儿与前一句风华正茂、书生意气完美融合,颇为霸气。不管是从格律上来看还是从字句的意思来看,都一字不可改。
现代人写诗词时,都比较喜欢化用前人典故,但往往化用不出自己的风格来。伟人这“挥斥方遒”4个字,化用庄子句式,写出了自己的风格,确实是极高明的。
这首《沁园春.长沙》里,像这种近乎完美的字眼还有很多。比如上阕描写景物时,看起来是眼睛看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其实是经过了精心布局的。整首词是先写“层林尽染”的整体,再由远及近,由上至下来描写,一幅宏大壮丽之景被寥寥几句话就描绘得淋漓尽致。这首词里大家最喜欢的是哪句呢?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