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爱读书,一生都是与书相伴。即使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也没有停止读书。在他病危时候,躺在床上的*还让秘书张玉凤为他读《枯树赋》,读到动情处,*竟失声痛哭。
《枯树赋》究竟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它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的又是一种什么思想或情感?*又为什么特别喜欢这篇文章?
《枯树赋》是南北朝时期大文学家庾信所写的一篇赋。此赋以树喻人,道出了人的生命的短暂和无奈。此文对人的生命有独到的见解,从人与自然层面揭示出生命的规律性,读后令人感悟颇深。
此文的另一特点是行文简洁,语言流畅,开头和结尾极精彩,首尾呼应自然,对生命的认知有独到之处。
我们欣赏下此赋的开头开头:殷仲文风流儒雅,海内知名。世异时移,出为东阳太守。常忽忽不乐,顾庭槐而叹曰:“此树婆娑,生意尽矣!”
开头部分,庾信以东晋大臣、诗人殷仲文的故事和一段话作为由头,后文都是围绕殷仲文的这段话展开议论的。
这段话的大意是:殷仲文长得儒雅又有才气,在全国名气很大,为新安太守。桓玄称帝后,重用殷仲文,官至咨议将军。随着世事的变化,殷仲文复归晋朝,却沒得到重用,又出为东阳太守。殷仲文心中不高兴,他对着院中的槐树感叹地说,这棵树枝干离散剥落,看来是毫无生机了。再通俗地说,殷仲文是说这是一棵枯树,已无生机了。
殷仲文是以树喻人,是感叹自已的为官之路已到头了,不会再有转机了。
庾信的这篇赋就以殷仲文的这番话为开头,接着全文紧紧围绕树的一生展开论述。文中,庾信以松、古度、平仲等树为例,说这些树往往有千年树龄了,但免不了要遭风雨,虫鸟的剥啄而震颤乃至倒仆。文中还引用《淮南子》中的话“树叶落了说明一年又要过去了,这是使老年人最伤心的事”。
再欣赏这篇赋的结尾:桓大司马闻而叹曰“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红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结尾的大意是:桓大司马听了我的歌,恐怕还会发出感慨:“当年载下的柳树,繁茂可爱。现在看它们枯败凋零的样子,不能不令人感伤。在短短的时间里,树都老得不成样子了,人又怎能经受得住年龄的催迫!”
文中的桓大司马,指的是东晋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桓温,《晋书.桓温传》记载,他经江陵北伐,路过金城时,见年轻时“所载柳树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庾信引用桓温的话,强调自已十分赞赏这句话。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这是全赋最为精彩的句子,也是全文的主旨所在。是啊,连树都经不起岁月的摧残,何况是人呢?此语道出了生命的无奈,很是令人感慨。
*十分欣赏此文对庾信的《枯树赋》,*十分喜爱,他评价庾信“南北朝作家中,妙笔生花者远不止江淹一个,庾信就是一位。”对庾信的《枯树赋》,*一生多次赏读,晚年还能背诵此文。特别是结尾部分,在晚年的病床上,他仍能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可见老人家对此赋的印象之深。
生与死,是个人生谁都绕不开的话题。对生命的短暂和无奈,古人对此都有不同的看法。曹操在《龟虽寿》中就曾发出“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灰土”的感叹。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更是通过书法形式表达了他对此赋的欣赏。
作为伟人的*,同样具有这个常人情结。他爱读《枯树赋》,或许,他从中体验到了自已独到的深刻体验。
早在1950年11月25日,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牺牲,当*得知消息后,他凝望窗已是萧条的树枝,一言不语,轻声低吟起此赋的结尾之句“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红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失子之痛,何以疗伤?看来,吟此赋,或能减轻他的心中之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