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启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有什么启发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01 17:29:06

但居庙堂之高的文人大都事与愿违。仕途之路不顺,遭贬谪的大有人在,更有甚者,在被贬后还怀揣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的就更是难能可贵了,于是又有了“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样进退两难、十分矛盾的境地,让他们往往不能自得其乐。例如伟大的“诗圣”杜甫,他的心就像这样来回颠簸,劳碌了一生。

诗人们也会想要远离朝堂的纷争,保持高风亮节,待在一个没有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世外桃源里,做最朴实的人,和最真诚的心打交道。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启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有什么启发(5)

然而,这样的隐士退到深山老林,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

要知道做这种隐士的日子是很苦的,不像现代,还有手机可以使用,拍视频也能赚到钱,成为李子柒那样能传播中国文化的人,还能做直播,说不定还能成为网红,做电子商务,把农产品通过网络卖到全世界各地,或者只要有台电脑,写文章写得好,也能赚到稿费,维持生计。

但是在古代,特别是在乱世或改朝换代时期,还是出现了不少“小隐隐于野”的隐士,他们往往很有才华,却甘愿隐居在山野田径之中。

例如春秋战国时代的老子、庄子,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竹林七贤”,东晋的宰相谢安等。

当然这群隐士中最有名的诗人要数王维、陶渊明了。尤以生活在东晋末期的陶渊明的经历更为坎坷。他几度为官,几度辞官,最后成为山野中小隐的隐士,留下来的传世作品包括诗125首,文12篇。常听到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感叹他文人的气节。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启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有什么启发(6)

— 03—

“不为五斗米折腰”

话说陶渊明在彭泽当县令,有一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狐假虎威,仗着太守的权势,发号施令,差县吏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不得不见,本来要马上动身的,结果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

要是换到现代,职场中很多人也许就逆来顺受了 ,但陶渊明偏不,他平生最痛恨的就是这种作威作福的人了,于是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啊!

当时的他已经在彭泽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了,说什么也不管不顾了,写了一封辞职信之后就走了。我们不知道他当时写了什么理由,但依陶渊明的性格,一定不会是“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这样的理由。这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了。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启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有什么启发(7)

这次也是他最后一次出仕,从此之后他隐居山林,潜心创作诗歌,谁能想到,东边不亮,西边亮,居然自成一派,成为了田园诗派的创始人。

当然,这也跟他的经历和成长环境是分不开的。他出生于一个没落士族地主家庭。少时所生活的农村和故土家园,为他的的田园诗创作提供了生根发芽的土壤。

他的思想深受儒家影响,提倡“齐家治国平天下”,并不想和为官者同流合污,但在当时是异常艰难的,可以说是理想与现实最大的冲突了。

就在东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41岁的他正式宣布脱离仕途,弃官归田,《归去来兮辞》等于是他的宣发文。

这篇抒情小赋的前半段交代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下面这几句了。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表达了生活虽然困顿,回去吧!田园都将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但离开对于他来说并不痛苦,也未感到一丝惆怅,觉得如今的选择都是正确的,很惬意地随船行走,向行人询问前面的路,恨天亮的太慢。诗文中还不乏一些顺其自然、乐安天命的思想。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启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有什么启发(8)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