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在文坛是很特别的存在。与其它文人时不时的怀才不遇不同,陶渊明用一首首山水田园诗为我们描写了一个个世外桃源。不管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还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淡泊,都让后世的我们羡慕不已。这也让名大名家巨匠对他推崇备至,杜甫曾在诗中写道“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苏轼也曾评价陶渊明的诗“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
而陶渊明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他的清高,他那“不为五斗米折腰”流传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但却很少有人了解陶渊明的真实生活。其实他的生活并没有诗中表现得那么悠然闲适,很多时候甚至可以用穷困潦倒来形容。至于到底潦倒到什么程度,下面这首诗便能说明一切。
《乞食》
东晋-陶渊明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自命清高的陶渊明辞官后赶上了灾年,生活难以为继,饥寒交迫之下不得不讨饭,还专门写下这首《乞食》。
这首诗的大意是:饥饿驱赶着我出门,不知道到底该去哪里。徘徊着走到一家人门前,敲开门又不知道该说什么。主人家明白我的意思,也不来虚的,对我慷慨相赠。我们整日相谈甚欢到太阳落山,喝酒也很痛快。很高兴交到新朋友,所以写首诗感谢他。这不由让我想起了当年韩信穷困时遇到漂母送饭,惭愧我没有韩信的才干,也不知道以后能不能这么答谢他。这样的恩惠要怎样才能感谢,或许只有死后才能报答。
这首诗理解起来其实很简单,就是陶渊明生活所迫讨饭,别人请他吃喝,他赋诗表达自己的感激。而其中“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其实也不是字面意思死后才能报答,而是表达陶渊明感激之情的浓重。
整首诗下来既让我们对陶渊明的生活感到心酸,但是又让我们看到了闪闪生辉的传统美德,主人家施恩不图报,被帮助的陶渊明感恩知报,这两种情感在诗中既对立又统一,令人动容。
而后世对于此诗的评价也很有亮点,苏轼评价“饥寒常在身前,声名常在身后。二者不相待,此士之所以穷也”。这其实正是道出了很多文人的无奈,生前声名不显穷困潦倒,死后声名鹊起却已然无用。
而鲁迅的评价也颇有意思,概括起来就是:“穷到透顶,愁得要死的人,哪里还有这许多闲情逸致来著书?写这首诗大概是又喝大了。”不过在笔者看来或许恰恰就是因为喝大了,陶渊明才能够坦然地将这样的尴尬事写进诗里。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