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范仲淹,一个寒门贫寒之家的孩子,却凭借自己顽强的意志,在科举的殿堂里闯出了一片天地。然而,范仲淹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在他还是个十几岁少年的时候,就开始了自己漫漫的求学之路。
【穷根穷底的家境并未磨灭他的兴趣】范仲淹一岁时父亲就因病去世了,他和母亲相依为命。为了生计,母亲又改嫁到别的村落。新家虽然给了范仲淹一口饭吃,却终究不是亲生父母。小范仲淹生活拮据,甚至买不起笔墨纸砚,只能在土地上写字,用树枝当笔,以大地为纸。
然而贫寒的生活并未磨灭他求知的兴趣。村里的老人看到这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忍不住跟他母亲说:“您儿子聪明过人,读书识字会有出息的。您要是有心扶持他读书,他长大了准能改变全家命运。”
母亲听了老人的话,虽家中并无余钱,但还是下定决心要扶持范仲淹念书。起初,母亲仅仅是在范仲淹下学之余,鼓励他认字读书。
然而这样的学习毕竟只是业余时间,收效甚微。后来母亲索性开始节衣缩食,省吃俭用,就为那点可怜的学费。
虽然母亲已尽了全力,但要供养一家人的生计和范仲淹的学业,仍是捉襟见肘。有时母亲会忍不住叹息:“要是你爹还在,你读书就没这么辛苦了......”每当这个时候,范仲淹总会安慰母亲说:“妈,我一定会努力读书,有朝一日科举高中,到时咱们的日子就好过了。”
范仲淹虽然口头上表达着坚定的信心,但内心也颇为焦虑。看到村里有钱人家的孩子可以无忧无虑地念书,他也会暗自羡慕。然而这样的焦虑很快就被他摒弃了,取而代之的是对知识的渴望。他时时刻刻告诫自己,生而贫寒并非自己的罪,只要肯忍辛苦求知,就一定能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