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曾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我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道德经》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一,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所以应该说道教吸纳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全文共约五千字,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计划用81天时间,对《道德经》中的81章,每天一章节进行解析和译文,希望能帮助大家学习理解《道德经》。
第42章 或损或益【原文】
道生一①,一生二②,二生三③,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④。人之所恶⑤,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注释】
①一:按老子学说,“一”即道。
②二:这里指对立统一的“阴”和“阳”。
③三:有两种说法:一是指阳阳交合产生的第三者“和气”;二是指阴阳相合所形成的一个均调和谐的状态。
④冲气:空虚的气。
⑤恶:厌恶。
【译文】
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又赋有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天下万物都是在这种状态中产生的。万物都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中生成新的和谐体。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毂”,但是王公却用来称呼自己。所以世上的事物,如果减损它有时反而会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有时反而会得到减损。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去这样教导别人。自逞强暴的人将不得好死,我将把它当作教人道理的宗旨。
【解析】
这一章内容上可以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老子提出了“宇宙生成论”’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道家的思想上讲,“一”为虚无之气,“二”为阴阳。一、二合而为“三’‘而生出了“万物”。后一部分讲的是道的起用之法,即用弱、用柔。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这一章中,老子阐释了大道的衍生规律,即大道生出了一,一生出了二,二生出了三,三生出了万物。本章所阐释的大道衍生规律,与第一章里所说的大道生出了妙一、妙一生出了二、二生出了三、三衍生出了宇宙万物的意思是相同的。由此可以推断出一个结论:万物都在道中。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始终是处在天地之间的,天为阳而地为阴,老子在这里把阴阳理论和道德结合在一起。道是混沌未开、浑然一体的,而阴和阳是对立统一的。阴阳是对立的,正因如此,我们才可以把阴阳糅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团“和气”。天气阳而地气阴,万物生于天地之间,必然带有阴阳二气。万物之所以生,是由于阴阳相合而生成的和气所致。正是有了和气,才使万物得以安宁和生生不息。
世间万物都有阴阳之分,各种生物也都有雌雄之别,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阴阳。雄性具有阳刚之气,雌性则具有阴柔之气,阳刚和阴柔是万物的特征,也是万物得以延续的基础。阳和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既相互独立又不可分割,阴阳中和而生成和气。所以,不管是王侯公卿还是平民百姓,只有为人和气,才算是有道德的人。如果肆意妄为,坏事做尽.就不会得到人们的认可,也就不会拥有人格和尊严了。正因为“和”是人和万物的特性,所以和气的人才合乎大道和大德,才能受到大道的拥护:不和气的人不合乎大道,他们不但不会得到大道的拥护,还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一般来说,人们都喜欢风和日丽的天气,而厌恶风雨交加的天气,这就表现出了趋阳避阴的特征。任何人都不喜欢鳏寡孤独,不希望被人遗弃。然而王侯公卿常常称呼自己为“孤”、“寡”、“不榖”,其实这是自谦的说法,他们本身并没有脱离“和气”,他们越是自谦,越能得到天下万民的拥护和尊敬,也就是损之有益。我们爱说“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这里的和就是“和气”。和气的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也不贪占小便宜,身边的痛苦和烦恼自然也就少了许多。北宋政治家范仲淹曾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意思是说不要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这是古人修身的高深境界。所以,不管是不是处在人生的低谷,也不管是不是遇到诸多不如意的事情,我们都不可为一时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而是要冷静、平稳、和气地面对一切。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经得住狂风骤雨的洗礼,最终见到美丽的彩虹。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老子在综合万物的时候提炼出了宇宙的真理,他针对事物各种弊病,开出一条万应妙方,这一“妙方”自然是“和气”,因此他得出结论:强横逞凶的人不得好死。这也成为老子教诲世人的首要教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