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三名宇航员计划用俄罗斯飞船返航时,发现里面的空间只能搭乘两个人,必须有人牺牲掉。原因便在于那本来是一艘无人飞船,他们只能拆掉样本箱,把自己塞进去。
虽然细节不错,但《红色星球》的主题恰恰落入“地球危机”的俗套。要知道,火星环境比撒哈拉沙漠中心还恶劣。既然人类不能将撒哈拉沙漠改造成绿洲,又怎么可能去改造火星。
《回到火星》:关注太空社会学
与这两部硬桥硬马的电影相比,上映于2017年的《回到火星》要温馨得多,但其知识基础毫不含糊。这部电影还有中国血统,华谊公司进行了投资,王中军和王中磊还是制片人。
女宇航员莎拉参加火星考察队,出发后才发现*了,只能把孩子生在火星上。由于低重力环境加上缺医少药,莎拉死于产后子痫发作。为掩盖这起违规事件,主管对外宣称她死于事故,将孩子隐藏在火星基地上。十六年后,生长在火星上的加德纳回归地球,试图寻找自己的父亲。
除去一头一尾,影片大部分情节都发生在地球。然而火星元素却附在加德纳身上,显得无处不在。火星重力只有地球的38%,加德纳无法承受地球重力,回归前必须用纳米技术加强骨骼。即使如此,他走路时也像绑着铅球,并且无法奔跑。
在这个火星男孩眼里,火焰、雨水、气球和马匹都会让他大吃一惊。除去两个星球表面的差距,影片还深入挖掘了加德纳的社会背景。他被科学家抚养长大,虽然有很多知识,却完全不通人情世故,和福利院长大的女孩塔尔萨成为鲜明对比。
爱情片大多设置生离死别的情节,《回到火星》也不例外,但完全符合科学背景。加德纳被证明无法适应高重力环境,只能与塔尔萨分开,回到火星这个“老家”。后者也开始参加训练,努力成为宇航员。
虽然有无数电影描写太空,但像《回到火星》这样认真探讨“太空社会学”的电影几乎没有。如果人类后代出生在地球之外,他们将不大可能像我们这样生活。《回到火星》尽管漏洞不少,但有这个能将科学与人文牢牢结合的主题,使它成为一部优秀的科幻片。
相比之下,中国也曾有过《火星没事》这类电影。无论主题还是知识的运用,都无法与上述电影相比,主创对火星的了解几乎为零。希望借“天问一号”之东风,中国影视界也能早日推出优秀火星科幻片。
来源:科普时报
作者:郑军 科幻作家,中国未来研究会常务理事
编辑:毛梦囡
终审:尹宏群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公众号ID:kepu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