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是词中常见的吟咏对象,很多时候,词人会聚在一起,共同赋咏落花,以此来较量填词功力。辛弃疾这番与赵晋臣的唱和,或许也有这样的心态。
辛弃疾起笔便跳出了常规的思路,没有将描写的重点放在落花本身,却吟咏起春天来。他说昨儿的春天像刚刚学绣花的十三岁女孩子,将每一朵春花都滋润得艳丽壮硕。但是不知怎的,春天突然间变得狠心起来,居然用狂风暴雨将她精心呵护的春花摧残得一片狼藉。
然而这并不是春天的最终样态,她还在变化,今日又变成了更加无情无义的轻薄浪子,摧残了春花之后,便毫无愧疚地离开,才不会管被她抛下的人将会多么寂寞惆怅。这番经历其实已经发生过一回,去年这个时候就已经体认过春天的薄情,今年同样的清愁,足以在落花之前、杨柳岸边预见得到。
当词意跳出落花的局限,就能铺开更加沉挚的情绪。用人来比喻春,或许也展现着对人心变化的叹息。十三四岁的时候,天真无邪,心地单纯,不会有任何的算计,也就会将心灵毫无保留地向众人敞开。但随着年岁增长,阅历变多,人也就世故起来,居然对于世间美好的同情之心也会逐渐消泯。这样发展下去,心狠的样子会连自己也不认识了,这未尝不令人感到深深的恐惧。
春天的变化还是可以忍受的,因为她来年又会变回来的。但人一旦变得世故无情,还能重新找回那一颗赤子之心么?
木兰花慢
【宋】万俟咏
恨莺花渐老,但芳草、绿汀洲。纵岫壁千寻,榆钱万叠,难买春留。梅花向来始别,又匆匆,结子满枝头。门外垂杨岸侧,画桥谁系兰舟。
悠悠。岁月如流。叹水覆、杳难收。凭画阑,往往抬头举眼,都是春愁。东风晚来更恶,怕飞红、拍絮入书楼。双燕归来问我,怎生不上帘钩。
春已逝去,再怎么遗恨也是徒劳,只能无助地看着莺花老去,草满汀洲。人间的离别也是如此,有时候纵有万贯之富,也阻止不了斯人的离去。但转念想来,是否只有自己在单方面地惆怅?梅花虽然早就凋谢了,但现今已然长叶结果,换作了另一番模样,一如斯人远去之后,自会在那里结婚生子,过上新的幸福生活。如此,惆怅其实也就无处依凭了。
道理大家都懂,但情感总会控制不住地倾泻,不管过去了多少时间,当年的遗憾还是会时不时地涌在心头,特别是春色将阑,柳絮满城的时候。俗话说眼不见心不烦,不如就这样一直放下窗前的珠帘,遮住窗外无边的春色,自己的情思也就不会被惹动了。然而越是害怕,越是逃避,就越是躲不过去。词的结尾别出心裁地让两只燕子钻进了帘幕,还在那里问着屋内的人,你为何不用帘钩把珠帘挂起呢?
这当然是明知故问,不仅又一次反衬着人间的孤单,更道出了其实是自己不情愿割舍掉这场内心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