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论重点字词翻译,留侯论翻译和原文朗诵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02 07:30:05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20来岁就能写世间最好的文章,所以有东坡先生是文曲星下凡的传说。

今天,我们就来品鉴这一篇“文曲星”所写的精彩议论文——《留侯论》。

对于想提高议论文写作水平的学生,以及想提高写作能力成年人,东坡先生的这篇文章是值得学习和模仿的范文。

01 文章创作背景

宋仁宗嘉佑五年(1061年),24岁的苏轼被任命为河南福昌县今河南伊阳西主簿属正九品。苏轼未赴任,经欧阳修、杨畋等推荐,寓居怀远驿,精心准备制科考试。试前,苏轼上杨畋、富弼等人二十五篇《进策》、二十五篇《进论》,《留侯论》就是《进论》中的一篇。

写作此文时的大宋,仁宗皇帝已经在位多年。宋仁宗13岁继帝位,24岁亲政,在位42年。在他的在位的时期,对臣下宽厚以待,老百姓休养生息,宋朝达到发展的顶峰。

宋仁宗“人如其名”,是皇帝中少有的“仁善之人”,也使得仁宗一朝名臣辈出,人才济济,例如范仲淹、欧阳修、苏轼、苏辙、苏洵、王安石、韩琦、吕夷简等等,堪称“巨星流水线”。仁宗朝人才之盛,历史上几乎没有一个时代可以比肩,其中最出名的当属铁面无私的包拯“包青天”!

包拯一生铁面无私,刚正不阿,执法严苛,从不攀附权贵,甚至时常做出“侵犯”权贵利益的行为,这使得朝中一些人对包拯恨之入骨,时常罗织罪名诬告包拯,但包拯却并未因为他人的诬告而蒙受不白之冤,反而稳坐开封府尹的位置,无人能够撼动!

仁宗皇帝在位时,对于天才横溢的苏东坡是非常赏识,甚至准备把苏东坡和他的弟弟子由当作储备宰相来培养。

苏轼心怀感概地总结到:“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搜揽天下豪杰,不可胜数。”

02 留侯其人

本文是东坡对于汉初三杰之一的留侯张良的品论文章,对于不熟悉张良生平的读者,这里附上司马迁《史记》“张良传”原文翻译节选如下:

留侯张良,他的祖先是韩国人。韩国灭亡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的弟弟死后没有厚葬,而是用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秦王,为韩国报仇,因他祖父、父亲历任韩国五代国君之相的缘故。

张良曾经在淮阳学习礼法,到东方见到了仓海君。他找得一个大力士,造了一个一百二十斤重的铁锤。秦始皇到东方巡游,张良与大力士在博浪沙这个地方袭击秦始皇,误中了副车。秦始皇大怒,在全国大肆搜捕,寻拿刺客非常急迫,这是为了张良的缘故。张良于是改名换姓,逃到下邳躲藏起来。


张良闲暇时徜徉于下邳桥上,有一个老人,穿着粗布衣裳,走到张良跟前,故意把他的鞋甩到桥下,看着张良对他说:“小子,下去把鞋捡上来!”张良有些惊讶,想打他,因为见他年老,勉强地忍了下来,下去捡来了鞋。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既然已经替他把鞋捡了上来,就跪着替他穿上。老人把脚伸出来穿上鞋,笑着离去了。张良十分惊讶,随着老人的身影注视着他。老人离开了约有一里路,又返回来,说:“你这个孩子可以教导教导。五天以后天刚亮时,跟我在这里相会。”张良觉得这件事很奇怪,跪下来说:“嗯。”五天后的拂晓,张良去到那里。老人已先在那里,生气地说:“跟老年人约定,反而后到,为什么呢?”老人离去,并说:“五天以后早早来会面。”五天后鸡一叫,张良就去了。老人又先在那里,又生气地说:“又来晚了,这是为什么?”老人离开说:“五天后再早点儿来。”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过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应当像这样才好。”老人拿出一部书,说:“读了这部书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十年以后就会发迹。十三年后小伙子你到济北见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便走了,没有别的话留下,从此也没有见到这位老人。天明时一看老人送的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觉得这部书非同寻常,经常学习、诵读它。
……

张良体弱多病,不曾单独领兵,经常作为谋臣,时时跟从在汉王身边。汉四年,韩信打败齐国以后想自立为齐王,汉王非常生气。张良向汉王献计,汉王才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汉六年正月,封赏有功之臣。高帝说:“运筹谋划于帷帐之中,决战取胜在千里之外,是子房的功劳。你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吧。”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把我授给了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我希望封在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于是封张良为留侯。高帝驾崩,八年以后,留侯去世,谥号为文成候。

03文章赏析

导读点评:

东坡所写的这篇文章的立意是论证一个有价值的大问题:欲做大事,才华抑或心性哪一项更重要。东坡先生旗帜鲜明的观点是心性比才华更重要。东坡选择留侯张良为佐证,精选了张良人生三个堪称转折点的重点片段,凭借其元气淋漓的才华和巧思,论证了“有所忍,然后可以成大事”的道理,也就是心性大于才能的道理。

全文是经典的三段论结构,分为导语、主体、结语三大段,夹叙夹议,结构严谨,语言精练,说服力极强。

本文的第一部分是导语部分,文首就亮出核心观点,毫不拖泥带水,导语的四个特点:结论先行(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逐层递进(匹夫之勇、天下大勇、挟持者大,其志甚远),正反对比(匹夫之勇、天下大勇),金句点题(天下有大勇者,卒然突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堪称“凤头”的典型示范,端的简洁、犀利、夺目。

导语正文及注解如下: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节操。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普通人见辱受到侮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突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胸怀广阔,志意高远。

本文主体部分内容主线是留侯张良“不能忍”、“三忍黄石公”、“劝汉高祖忍”三个代表性的片段。以这三个片段为文脉,穿*楚庄王伐郑、越王勾践复仇等典型案例,重点突出,内容丰满,主次分明,论证严密,可读性强。

由于值得关注的是,东坡从“常理”的角度,对司马迁《史记》里比较魔幻的黄石授书传说,进行了合理化的猜测,这不但符合先师孔子“子不语怪力

乱、神”、“敬鬼神而远之”的儒学特点,更是非常符合“仁宗”“仁”的性格特点,分析角度新颖,但说服力强。

第二部分主体部分内容,主要以留侯“忍”的三阶段为文脉展开观点论证。

夫子房受书接受兵书于圯(yi)上之老人黄石公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隐居高士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秦王残*成性,以刀锯*人,以鼎镬烹人。其平居无罪夷灭灭族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无法施展本领。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时机未到。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情势危急,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富贵人家的子弟,不死于盗贼不会死在和贼的拼搏上,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谓安邦定国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行刺之下策,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楚庄王攻克郑国后,郑伯肉袒牵羊以迎,表示屈服。楚庄王认为他能取信于民,便释放了他,并退兵;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轻率地消耗自己的兵力;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汉四年,韩信破齐,向刘邦请封“假王”,“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日:‘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赶紧提醒他不能得罪韩信。刘邦醒悟,便封韩信为齐王以笼络他。韩信后降封为淮阴侯,故称为淮阴。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第三部分为结束语,简短,有力量,有余味,真豹尾也!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全文翻译如下: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也太荒谬了。再说,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使张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在韩国已灭亡时,秦国正很强盛,秦王嬴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没有再施展本领的机会了。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气势是不可以凭借的。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以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那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也太危险了!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之事,反而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借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庄王说:“国君能够对人谦让,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越王勾践在会稽陷於困境,他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人下人的,这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担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为什么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并没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拿奴仆的低贱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这本是秦始皇所不能惊惧他和项羽所不能激怒他的原因。

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但是随随便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锋锐的战斗力,等到对方疲敝。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司马迁本来猜想张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伟的,谁料到他的长相竟然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和度量不相称。啊!外柔内刚,这就是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吧!

04 名家评论

后世历代写作名家,皆对《留侯论》做高度评价:

杨慎《三苏文范》:东坡文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至其浑浩流转,曲折变化之妙,则无复可以名状,而尤长于陈述叙事。留侯一论,其立论超卓如此。

茅坤 《唐宋八大家文钞·苏文忠工文钞》卷十四引王慎中:此文若断若续,变幻不羁,曲尽操纵之妙。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十四:此文得意在”且其意不在书“一句起,掀翻尽变,如广陵秋涛之排空而起也。

归有光《文章指南》:作文须寻大头脑,立得意定,然后遣词发挥,方是气象浑成。苏子瞻《留侯论》以“忍”字贯说是也。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十:人皆以受书为奇事,此文得意在且其意不在书,一句撤开,拏定忍字发议。滔滔如长江大河,而浑浩流转,变化曲折之妙,则纯以神行乎其间。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