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月表达愁绪的诗句,用鸟鸣表达愁绪的唐宋诗句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02 07:03:22

03

【白居易月下思兄弟姐妹】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 唐·白居易《望月有感》

公元799年至次年春,河南经乱期间,白居易因战事纷扰、亲人离散而触发的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与思亲之情。

当时宣武节度使董晋死后,属下叛乱,彰义军节度使(吴少诚)又作乱,导致河南地区烽烟四起,加上一直干旱无雨雪,南方交通断阻,长安因此陷入饥荒,民不聊生。

白居易漂泊寄居于外地,兄弟姐妹为了谋生各奔东西,百姓们田园荒芜,家境没落。

身处乱世之中的白居易,不仅忧心国家命运,更感怀于骨肉至亲的飘零失所。

在这首饱含深情的诗篇中,诗人运用了白描手法,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触融入字句之间。

他以“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为经典比喻,将分散各地的兄弟姐妹比作孤独飞行的离群大雁和在深秋断根随风飘摇的蓬草,形象地刻画出战争带给家庭的撕裂之痛与个体身不由己的流离失所。

夜晚独坐,白居易凝视天上的明月,思绪跨越千山万水,想象着散落五处的兄弟姐妹或许也在同一轮明月下寄托思乡之情,泪眼望月,共同承受这份离散的苦楚。

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使得诗的主题更加深入人心,引发了读者对于和平年代亲情团聚的珍视以及对动荡岁月中家国破碎悲剧的深刻反思。

全诗虽语言质朴,却寓意深远,情感真挚沉郁,通过月亮,这一共通的意象,成功串联起战乱时代人们的共同悲欢,引起身在异地的兄弟们共同的感情,从而展现出诗人对社会现实深切的人文关怀及对骨肉亲情无比眷恋的细腻表达。

借月表达愁绪的诗句,用鸟鸣表达愁绪的唐宋诗句(5)

04

【苏轼月下弟弟子由】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北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在丙辰年的中秋佳节之际,时任密州太守的苏轼因与王安石等变法派政见不合而被排挤在外,

自上次相见已过去七年,他本希冀通过外放能够靠近弟弟,无奈愿望未能实现,心中饱含着对弟弟苏辙的深深思念。

在这团圆之夜,苏轼独自面对皎洁的明月,举杯对天,发出了“明月几时有”的感慨,不仅表现出他对月亮自然之美与神秘之境的赞叹和向往,也流露出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广阔无垠的胸怀。

词的上片中,苏轼由观月引发遐思,想象自己御风飞往月宫,探索那未知的时空奥秘。

然而,他又担心那高寒之地无法承受,进而转念欣赏人间月下起舞的身影,这种矛盾心理寓示了诗人虽身处困境、心向自由,但又深爱并眷恋着现实生活的人间烟火气。

下片则转向更为深沉的情感表达,映照着月光的朱楼雕窗,勾起了苏轼对远方弟弟的深深思念。

他在失眠的夜晚质问明月为何偏要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圆满,以看似抱怨实为寄托哀思的方式表达了人世间悲欢离合难以两全的普遍情感。

苏轼与苏辙的手足之情,与日月同辉,苏轼借月亮阴晴圆缺的变化揭示了人生常态,并借此传达出一个超越个人情感的愿望:

愿天下所有离散的亲人都能平安健康,即使相隔万里也能共享同一轮明月的美好。

这样的结尾既体现了苏轼开阔豁达的人生境界,又使得整首《水调歌头》在曲折缠绵的情感起伏中流淌出悠长深远的哲理韵味。

借月表达愁绪的诗句,用鸟鸣表达愁绪的唐宋诗句(6)

05

【苏轼月下交待人生后事】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 北宋·苏轼《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二》

苏轼与苏辙兄弟二人既有一母同胞的血缘关系,又有一言为诺以诚相诗的朋友关系。在苏轼认为自己必死无疑的情况下,他在狱中给弟弟子由交待人生后事。

苏轼的《狱中寄子由·其二》作为续篇,这是他身陷御史台狱时写给弟弟苏辙并托其转交给妻子的一首感人至深的诗。

在这首作品中,诗人描绘了狱中寒夜的凄楚景象:寒冷的霜气笼罩着夜晚,低沉的月光下,风摇铃铎,声声刺耳,映射出囚禁生活中的孤寂与绝望。

苏轼以“梦里向往云山心似鹿奔”抒发自己内心对自由和远方的渴望,然而现实却如临沸汤热火的鸡般惊恐无助,这种鲜明对比揭示了他身处逆境时内心的挣扎与无奈。

他对子女的思念之情跃然纸上,为自己未能给予他们安稳的生活而感到愧疚,同时又表达了对多年来同甘共苦的妻子深深的歉意与感激。

诗人在面对生死之际,提出了关于身后事的寄托——希望能像汉代受民爱戴的朱邑那样,安葬在曾经任职且深得民心的浙西地区,此番言辞既流露出他对生前为官之地的深厚情感,也体现了其高洁的人格追求和矢志不渝的为民情怀。

整首诗饱含哀伤凄怆,虽不同于苏轼其他作品的豪放洒脱,却更显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它以细腻的情感笔触展现了苏轼身为一位身处困境仍坚守道义、忧国忧民的忠臣形象,以及他对家庭深沉无私的爱,使得这首诗成为了苏轼诗歌创作中别具一格的悲壮篇章。

借月表达愁绪的诗句,用鸟鸣表达愁绪的唐宋诗句(7)

06

【王建中秋月下思故乡】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这是一首描绘中秋佳节夜晚月色与诗人思亲之情的七言绝句,通过对月光、鸦鸣、桂花等元素的细腻刻画,生动展现了诗人在远离家乡时的内心世界。

首句“中秋时的月光照耀在庭院之中,地上如同铺了一层白霜”,诗人巧妙地运用“地白”这一意象,将皎洁明亮的月光比作寒冷又洁净的白霜,营造出既清冷又静谧的月夜氛围,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家乡的深深怀念。

第二句中的“秋天的露水悄无声息地打湿了庭院里的桂花”,进一步深化了画面感,桂花不仅代表了中秋时节的象征物,也借由月宫中桂花树的传说,暗示着诗人遥望星空寄托思念。

寂静深夜中桂花被打湿的细节,让读者仿佛能听见那若有若无的秋露滴落声,凸显出诗人沉浸于月色下的孤独思绪。

后两句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今天夜里所有人都在欣赏空中的明月,不知道秋思会落在谁的家里?”

诗人以一种含蓄而深沉的方式表达了自身的愁绪,虽然众人都在赏月,但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各不相同,那些秋思究竟触动了哪一家人的思念之情?

此问实为自问,透露出诗人自己那份浓厚的思乡情结,他把强烈的秋思归于自家,暗示在这众多观月人中,他的思亲之情最为深切。

整首诗通过精炼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构建了一个优美且引人共鸣的意境,将中秋节赏月之际人们对远方亲人深深的挂念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体现了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情感深度。

借月表达愁绪的诗句,用鸟鸣表达愁绪的唐宋诗句(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