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全诗,不破楼兰终不还全首诗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02 11:04:02

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全诗,不破楼兰终不还全首诗(1)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出生农家,苦读书,年少时漫游边塞十年,求功不成,写下了多首边塞诗,尤擅写肃*的战争场面,其诗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三十岁中进士,但因其性情不羁,得罪权臣李林甫,一生官路坎坷,最终安史之乱中死于刀剑之下,有“诗家天子”“七绝圣手”的美名。

1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生于公元698年,比王之涣小十岁,也是生在盛唐时期,他的边塞诗很能反映盛唐的气象,还有作为大唐子民,那种对外敌势在必得的气势。

王昌龄最有名的诗是《出塞二首》,有人评价这是唐朝七绝的压卷之作。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其一》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出塞·其二》

天地的雄浑,岁月的沧桑,历史的感慨,还有战场上刀光剑影、裂声阵阵的厮*,征人的勇武豪迈,都在字里行间。

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全诗,不破楼兰终不还全首诗(2)

初一读,很难想象,王昌龄写这首诗的时候,还是一个二十岁少年。细细品读,又觉得很合理,诗里充满了少年意气,连战争也能写得很浪漫。一眼就可以看出,这也是一个没有上过战场,而又对战争充满浪漫想象的少年。

王昌龄跟王之涣一样,并没有参过军,王之涣是家世高,不用参军。而王昌龄是想参军,但没有门路,也没有机会,府兵制还没有被破坏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吃上当兵这碗饭的。

2

对于王昌龄的籍贯,有两种说法,有说是山西太原,也有说是京兆长安,但不管籍贯哪里,都没有王之涣那样的家世。他出生农家,年少躬耕,过得很贫苦,十六七岁时,曾经到嵩山学道,但他自己说:“嗟余无道骨,发我入太行。”因为没有慧根,只能中道放弃。

公元716年,十八岁的王昌龄,开始了长达十年的边塞漫游,他先在河北邯郸的边塞待了五年,这里主防契丹和奚,《出塞》就写于这个时期。初出塞外时,他整个人昂扬向上,充满了激情。

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全诗,不破楼兰终不还全首诗(3)

图:《出塞》书法作品|图源网络

接下来的几年,他又漫游了河东、河西,再往西穿过陇右,直达玉门关,现在甘肃一带。这里主防突厥人。他流传下来的边塞诗,大多都写于这个时期,将近十年的边塞漫游经历,足以让他对战争中的人、事、物有更深的认识,他的情感和表达,也在悄然变化。

公元723年,王昌龄已经在边塞漫游了七年。他来到雁门关,萧瑟一片,远远还可以看见胡人在打猎,大唐的士兵扎营在河边,风餐露宿的日子很艰苦。在这里,他跟士兵混得很熟,常常听他们聊战场上的事。他们个个身经百战,想努力建功,但又害怕,因为军中奖罚不公,献功越多的,可能也会带来意外的灾祸,甚至遭受牢狱之灾。

于是,他怀着同情和感伤的心情,写下了这首《塞上曲》

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

遥见胡地猎,鞲马宿严霜。

五道分兵去,孤军百战场。

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

——《塞上曲》

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全诗,不破楼兰终不还全首诗(4)

首页 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