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井冈山》是*在一九二八年秋天在井冈山保卫战后,为歌颂黄洋界保卫战而填写的词作。*一生写过三首与“井冈山”相关的词,另两首创作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
三首词中,唯有这一首《西江月·井冈山》留有手迹。只因它是*自“秋收起义”以后,经历的第一次大胜仗后创作的,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一九二七年的“八七会议”以后,中国共产党决定在当年的秋天发动武装起义。*在湖南和江西边界组织当地的工人和农民,建成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拉着队伍上了井冈山。
起义当时,*写下了自己军旅生涯的第一首词——《西江月·秋收起义》。一年以后,井冈山上迎来了“黄洋界大捷”。*为了歌颂这次战役,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
这两首填词的风格和*在一九二七年以前的作品,大不相同。秋收起义前,*原来只是一个书生。他当过几天学校的历史教员,也做过一段时间《湘江评论》报的主笔。
因此当时*创作诗词的时候常常大量采用各种比喻、象征的手法,注重诗词的“含隐”之美,因此他前期作品的“文人味儿”显得很浓。
但是上了井冈山后,由于有了革命的亲身经历,*就地取材进行创作,词风由是发生显著变化,呈现出“以赋代词”的叙事风格。词风豪放、张扬个性,但文字却完全采用“大白话”。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冯雪峰在上海工作时,曾经把*的《西江月·井冈山》带给鲁迅先生看,想听听他的意见。结果对方看了以后只给出了一句话评价——“颇有‘山大王’气概”。
鲁迅先生对《西江月·井冈山》的评价,后来在民间一直影响甚广。一部分不学无术的人听到以后,就有一些看轻了这首词,认为它算不得*诗词当中的佳作。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位知名教授提起,原来还有人在质疑*的这首《西江月·井冈山》“写得不好了”、“词句都不押韵”。
老实说,假如不是这位教授提起,我都没注意到这首《西江月·井冈山》不押韵。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重新看一下这首词,到底是哪里不押韵。
一《西江月·井冈山》的用韵《西山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诗词的押韵,是指每一句诗词的最末一个字的韵母,都应该是相邻或者相近。*这首词第一句里的“闻”的韵母是“en”,因此后面的句子都应该押在这个韵上。
但是这首词的第三句的“重”,第四句的“动”,第六句的“城”、第七句的“隆”,全部都没有押到这个韵上。
有些人为此专门去查阅了《词林正韵》,发现*这首词果然在押韵上“有点儿问题”。难道真的是*不懂填词的规则,因此没有做到句句押韵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