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律赋篇法指导、隐脉和思想立意、立骨与衍意前面我们介绍了骈赋的句法和段法训练。今天我们就开始介绍赋体文的篇法训练。
一、骈赋的布局谋篇一篇文章的段落如何安排最好?就赋而言一般分为首(起)、腹(承)、腰(转)、尾(合)四个大段。腹腰段,又可以根据需要表述的内容的多寡来决定到底再分为几个小段。在旧塾中有这样一个口诀: 首起势,腹中细,腰下收,尾回契。龙扬气脉需雍泰,内涵虚实层层替。文章欲结引回笔,渐收再望深无底。
这个口诀附带有一个简单注释:
首势备象,为文之先也。文腹之物,细实为佳也。腰下即尾,将收不结也。做结相契于首也。龙首之势,在壮在阔,于泰于雍。其以雍泰又上者也。腹段虚实相替也。尽实则郁结,多虚则见妄。将落之初,如蜂腰渐束。再者,复也。做结勿顿,若环溪回溯,而后入渊。
根据这个口诀与注释,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
“首起势”——首势备象,为文之先也。这是说一篇文章的开篇要具备气势不凡的景象,不能弱而乏力。这是做文章的先决条件。
“腹中细”——文腹之物,细实为佳也。这是说安排腹段的内容时,要有详尽细致与生动的描写为佳。
“腰下收”——腰下即尾,将收不结也。这是说在安排腰段内容时,应该为尾段打下基础,但是要点到为止,因为“腰”毕竟不是“尾结”。
“尾回契”——做结相契于首也。这就是所谓的“豹尾”之法,结尾要与开篇前后呼应。
口诀接下来的四句“龙扬气脉需雍泰,内涵虚实层层替。文章欲结引回笔,渐收再望深无底。”是对前面的补充与加深。
根据他的附注,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龙扬气脉需雍泰”——龙首之势,在壮在阔,于泰于雍。其又以雍泰又上者也。这句的大抵意思就是说,开篇起势有壮阔的写法,也有偏重于雍泰的写法,但是以具有雍泰一类的气质为佳。
“内涵虚实层层替”——腹段虚实替也。尽实则郁结,多虚则见妄。此句是指腹段的内容不能全部细写,否则容易给人以气滞琐碎的感觉;也不能太多虚写与笼统的描述,否则会给人以虚妄不真的感觉。要注意虚实相结合,层层相替。
“文章欲结引回笔”——将落之初,如蜂腰渐束。这句是说渡结段,即在文章收结之前,应有一个过渡,如同蜜蜂的腰部,渐渐向下收拢。
“渐收再望深无底”——再者,复也。做结勿顿,若环溪回溯,而后入渊。这句是说的尾段,就是说文章结尾时,要回护主题,不能散,不能乱。如溪汇深渊,让人回味无穷。
以上说法,只能说是一个大致的方向与理论框架,我们在具体创作时,要根据文章的题目来灵活使用,下面我们再分首段、中间诸段、尾段进行实用方法方面的阐述。
二、骈体文创作要注意的事项1、要转换角色,忌求大求全
从写文章到写骈体文,虽然谈不上隔行又隔山,但也确是一个很大的飞跃,万事开头难,写一二篇可能不像,但坚持写下去就一定会成功,因此,心理和思维上都需要有一个适应即“角色”转换的过程,完成这个过程就会“船到桥头自然直” 了。
辞赋的创作是要求精求典的,千万不要写成一副气壮山河、指点江山的气势,评述古今,歌功颂德,可谓满目锦绣、激扬铺陈,看似壮观瑰丽,可仔细品来,实则要么是毫无特色的流水账,大家有时间下来看看江淹的《灯赋》、《恨赋》,萧衍的《筝赋》等等,这些作品都是以一个极小的点作为切入点,由点及面,由浅及深,层层展开,步步深入。倘若文章的题目或者主题是一个很大很广的面,就如歌唱家起音就是G调,请问,下面怎么唱?由于格体的限制,一般是几百字或千余字,想在如此短的篇幅内肆意描绘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或者恢宏巨制,是不太可能的,即便勉强为之,也会令读者要么味同嚼蜡,不知所云,因此包罗万象,万事求全,就会冗长拖沓、主次不分,从而失去了骈赋的特色与优点。
所以骈体文的创作一定要忌大忌全,我们不是写长篇报告,不是写前朝实录,更不是写史论地志。相反呢,如果我们能够选取一个目的明确、特色鲜明、范围较小的主题去写,而且能循序而入,环环相扣,引领读者柳暗花明,渐入佳境效果,就会是一篇好的文章,如果能在这方寸之间,四两拨千斤,用有限的篇幅和固定的格式,描绘出独到、精准、凝炼、生动的历史画卷,便是一篇相当好的赋了。
2、要内容简洁、忌喜冷好偏
骈体文和诗一样,题材十分广泛,万事万物,无一不可入诗,亦无一不可入赋。以托物言志为例,托物是手段,言志才是目的。一首好的咏物赋作,必须具备三个优势:形象鲜明生动;构思奇妙,造语新颖;述史状物,我在其中,物我相融,相得益彰。简洁普通、少冷僻字,偏僻字的运用,这也是我们骈赋的一大忌讳。很多人为了刻意追求古意,通篇冷僻,很多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的堆砌使用,自以为精工文字,熟稔史籍,水准颇高,实则是卖弄机巧、不伦不类,一篇连搞古汉语文学专业的人都云里雾里的文章,普通读者谁能接受?又有几人能看懂?譬如王勃的《七夕赋》,当时堪称佳作,但是里面就有太多的冷僻字
我们仅摘首段:
若夫乾灵鹊谶(chen)之端,地辅龙骖之始。凭紫都而授历,按元邱而命纪。凤毛锺桂阃之祥,麟角烁椒庭之祉。驰朱轩於九域,振黄麾於万里,抗芝馆而星罗,擢宫而霞起。则有皇慈雾洽,圣握天浮;庭分玉禁,邸瞰金楼。翦凫洲於细柳, 披鹤御於长楸。启鱼钤而分帝术,授虹璧而控神州。拥黄山於石磴,泄元灞於铜沟,列瑶窗而送燠,辟银榜而迎秋。君王乃排青幌,摇朱舄,戒 舆,静鸾掖。 绕震廊而转步,亻素阡而纵迹,啸陈客於金床,命淮仙於桂席,翔翠罕於云甸, 迎箫吹於凤驿,伫灵匹於星期,眷神姿於月夕。
大家看一看,这一段中有些字现在很多基本已经少用或者弃用,试想,这样的名家之作都少有人接受,更何况现代的翻版之作?所以,冷僻字的运用一定要得当。当然,为了求工求律求典,偶尔使用几个也不是不行,但一定要适量,切忌冷、偏满天飞。
我们再看这篇文章中,大家有几个字不认识的: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我们看到,这篇文章以简洁的笔触,给人们勾画了“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画面。
3、要有古味
我们在创作骈赋的时候,一定要先炼好笔功,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创作能力,再加上对骈赋格体、特点的了解,以及对相关历史知识的掌握和典故的熟练运用,辅以自己独到、鲜明的特色加以升华,就会创作出一篇好的骈赋作品,朋友们不妨多去读读古人佳作,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辞赋也一样,这样写出的东西才会有古味,写东西也要写得形似才行,自己闭门造车、生搬硬扛,写出的作品自然神形皆无,所以要求大家多读古文,从中体会古典的乐趣,同时也能进一步增加词汇量,前面讲过的成句压翻展发,母字成骈发,作珠,和诗钟骈句训练法都是很好的练笔方式,只要坚持,相信大家都能写出古色古香的骈句来。
4、要锲合时代,忌新词乱用
人类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越来越多的新鲜事物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来,越来越多的时代性很强的新生词汇、外来词汇也逐渐的被我们运用到创作中来。而骈赋又是一种古味很浓的格体,我们如何巧妙地将这些看似与古意格格不入的东西真正融入到骈赋中来呢?
举个例子,好比描述一个地名,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这样写道“环滁皆山也”,而国外的地名多为音译,我们如果说“环乌兹别克斯坦皆山也”,如果我们在吃饭,那每个人都会笑得喷饭,而人名呢,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写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我们要是说“巴布罗夫易老,福尔摩斯难封”,估计也是一个大笑话。这说明新生词汇不可乱用。
又比如文言中的感叹语多用嗟夫、嗟乎、噫等来表示,如果来个“哇塞”“嗨呀”,我想大家看了都会晕倒。尤其是那些网络新生词汇,平时开开玩笑即可,万不可纳入文章,当然,遇到必须要用外来和新生词汇的时候,我们也不能回避这些棘手的问题,建议最好用简称或别称来变通一下。如刚才提到的乌兹别克斯坦,直接说乌国或者乌地;而巴布罗夫之类人名的可以说巴翁、巴公、巴老等等,同时为了避免读者不明白或者误会,也可以加注解。
总之,在骈文创作中,锲合时代的新词汇的运用一定要注意,要注意古今的有机结合,不要直接运用,最好稍加修饰、简化、改造,变通,使之文言化,所谓个体服从集体,否则这些新词汇就如进入到被输血者体内的异型血液,结果必然受到排斥,与文章风格格格不入,非常怪异,影响了整体美观,会成为文章中的异类和败笔,成为作品的硬伤。
5、要突出特色、忌堆词砌句
我们创作的时候,取材要尽可能避众避高,多辟蹊径。食髓知味,读赋识人,一定要注意突出自己的特色,对文章所描绘的标的物的一些基本特征可以去写,但不要占用太大的空间,更不要去罗列那些大家都知道的东西,要写出专属于自己的特色,同样一个事物,千人看则有千种面貌。我们写赋要把质量放在首位,诗不厌精,赋不厌细。
三、隐脉和立意1、隐脉
经典辞赋,我们现在读来是那样宏富精深,文辞华贵。而要真正领会赋文的思想内涵,必须对辞赋的一些密码进行破译。密码就是“一眼看不出来”的所在。凡是轻而易举就能看透的,不能算作密码。赋文之“隐脉”就是一个赋文创作中的密码之一。
所谓“隐脉”是指文章的段落大抵清楚之后,就要为这些段落找到一个可以串联的主线。这个主线不是技法技巧,而是你的文脉所在,而这些文脉正隐藏在各个段落之中。这也是一篇文章除技法技巧之外最关键的部分,或者说是文章的灵魂所在。关于这个部分,在一些旧塾教育里强调极重,但实际指导与分析并不多。作者认为这部分应该是属于“教无可教”的部分。
一些旧塾针对隐脉传下来一篇理论性短文《隐脉篇》,但却没有什么详细注释,其涵义主要靠自己来领悟。现将此篇短文抄录于下:
“天下之物,惟人一心;世间之文,在气一脉。物之无识,敷蛇珠而有灵;文之有分,抟(tuán,把东西捏聚成团)龙象则可贵。辨其高下,舒以元和。扩以肌肤,发而骨血。表道出九天之上,隐机入大隧之中。天马腾空,岂无缰于指掌;晴虹照壁,何有卜于蓍(shī)龟(蓍草和龟甲。古时用以占卜)。泰之在祥,势则于壮。潦水藏辙,焉无迹乎;灵台泛光,乃善谋也。取以浩浩,先其微微。将出而人神不知,欲拈则巧拙有度。乃此斯文之妙,可无说也哉。”“可无说也哉”强调的是靠自己领会分析,因为从开始学习到现在,应该自己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分析能力。有人曾把这篇短文解为做文章要引入兵法之谋,诸如奇正相辅,欲擒故纵等等理论。也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程度,要靠自己的领悟。下面是为《隐脉篇》中一些必要的词汇与典故所作的一些引注。
1、晴虹:是灯的代指雅称。晴虹照壁是指刻苦读书。
2、潦水:是指雨后路上的积水。隐机入大隧之中:这句有典。大隧;的本意是指地道,此典故出自于《郑伯克段于鄢》,大家可以课下去读一下。 “隐脉”的关键在于首先要有“脉”。这个脉,在落笔之前已经想好,然后再围绕这个脉选取素材,安排章节,然后通过层层相连,最后牵脉而出。甚至是这个文脉,早已充盈在点点滴滴之中。至于隐的问题,是指不宜将文章的主脉暴露得太明显或者太早。要作隐兵、奇兵,但通篇的素材又必须围绕这个主脉,也就是所谓的似隐非隐,似显非显。这就需要在素材上做取舍,在炼词上下功夫。议论发感时要尽量使副脉与主脉不发生冲突,并且必须是紧密相关的。 总的来说,一篇赋文,从头到尾,把那些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就是文脉,这条线,似显非显,似隐非隐。既不能太直白地把中心思想过早完全暴露,也不能让中心思想全然隐匿不见,要有显而非全显。既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到文章的气脉,又不至于看一段就一目了然。要让读者顺着你的思路、你的文脉去思考去思索。最后,这条文脉随着你的素材的窜缀,而渐渐清晰明朗,随着你段落的增加而越来越明确。到尾段,再厚积薄发,一举齐出,形成强有力的豹尾回护。做到以上这些,就其章法结构来看,就算成功了。另外,对于“隐脉”的问题,还要注意“隐”与“显”各有其度。如果是较长或内容较大的题目,需要有副脉时,除对比反正需要外,还需要根据主脉来选择安排,既不能使主脉副脉冲突,也不能从立意根本上推翻主脉。对抒情部分或议论部分而言,抒情贵真,议论重理。议论要立足真理,必须黑白不分,不可哗众取宠,违背公序良俗。
2、思想立意
一篇文章的思想立意,常是人们评价一篇文章的重点。要做到立足于“正”,首先需要“正知正解”,即首先需要对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对你身边所发生的一切要有正取的认知,这是一个必然的前提。否则若误入邪见去作文,则文笔愈好,其危害愈大。通常来说,与儒家提倡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相契合者,都属于“正”的范畴,反之就是不正,这是一个通俗的衡量尺度。 例如唐浩虚舟之《行不由径赋》(以「处心行道,有如此焉」为韵) 澹dan台灭明,幽栖武城。感朴直之风散,恶奸邪之径生。苟正其身,宁偏僻而是履;不以其道,故斯须而不行。想乎尘满荆扉,草迷荒野。追游不慎其经历,咫尺固难於出处。锺山石上,杖藜之意殊乖;蒋氏庭中,携手之期顿阻。牢落幽居,交从日疏。顾履危之若是,将苟且其焉如。访野径以闲游,恐穿松竹;出衡门而独步,不绕园庐。嘉夫砺志草茅,规行畎亩。避幽隐以不到,视崎岖而何有。芜城独赏,宁游旧井之间;山馆时归,肯逐樵人之後。至若草树沈沈,幽芳阻寻。络野之茅阴自合,缘溪之苔色空深。以遨以游,见徇公灭私之志;一动一息,有去邪崇正之心。是以萧索乡闾,虚闲襟抱。优游多辙之穷巷,来往疏槐之古道。花间绝迹,念蹊树之徒芳;原上无人,惜皋兰之暗老。且遵道如砥,持心若弦。信无私以白首,将抱直以穷年。颜生负郭之田,有时窥矣;谢氏登山之屐,无所用焉。既而披蔓草之荒凉,见游人之逦迤。方检身於邪正,宁系怀於远迩。杨朱悲道丧,事亦如斯;阮籍哭途穷,意殊若此。当举直以错枉,冀风行而草靡。苟非贤智之为心,孰能如是。浩虚舟这篇赋文的立意,无非就是讲了一个“为人需要正直,行动需要正大光明”的简单道理,但作者由“澹台灭明”生平的一些典故作引子,选材精辟,层层展开,一步步将读者引向深处,“澹台灭明”的高洁品行在作者精心选择的事迹中,愈发显得与众不同。如此讲述大道理,再配以精准的炼词与相当的文采,就能深入读者内容,当然就不会有乏味之感。
四、立骨与衍意(一)、立骨之法
“立骨”的叫法不一,其实就是“思想立意”“中心思想”“主脉构成”等,要把文章立骨做好,首先作者必须要有通明豁达的思想境界,饱读百家诗书的知识面。然后立骨要从从于正道,忌讳一味取巧和哗众取宠。章法、用词可以巧,立骨之道却不然。立骨必须立足于符合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道德认知,人们常说的“文以载道”,也是同样道理。对于立骨方面的具体方法和技巧,一些旧塾有简单总结性歌诀:风端则骨立,学厚而思淳。万千奇绝倒,莫如一脉真。秉恭圣贤在,心殊岂同尘。至微照古月,抱朴入九津。凛然问要法,吾是天地臣。这个歌诀附有一段注释:谓立骨之法,取矫正之道。使其枉滥,用以匡矫。拟以偏而主以正,此偏隐之骨也。此法积读课为,引事以证而已。举篇适中而宜。更有大者,以直骨通篇,成横绝之势。气贯先圣之要,法在自然之中。拈、描、议、慨,无不一脉为之,别无他顾。此刚正之骨也。此法惟行事无疑,志相文契者可为。斯法举篇甚小者宜之。再有雍肃之骨,宾主俨然,不偏不侵。主隐隐而宾喧喧,然主位之崇,莫敢怠其尊也。若天雷将起,电怖其威,宾阔主荣,惟不偏也。此法合众,亦易也。举篇中大者为宜。仔细分析这个歌诀与注释,我们用现代的语音表述出来,无非是对立骨之法作了以下三种方法的总结:
1、反证立骨法 要点是反正对比,然后引经据典来证明自己的主脉,需要掌握大量的典故,这个方法适合篇幅中等的赋。
2、一气贯注法 要点是只里主骨,并且勿乱是铺陈景物还是发感议论,皆要善于取材,需与立意不偏不移。注重气势与立骨相符合,并且要求作者的实际为人行事与所作文章的立骨方法相契合,这样才能真正地一气相贯。这方法适合篇幅不大的赋。
3、主次立骨法要点是分立主骨和次骨,要做到宾主分明。主脉不一定要着墨过多,但要通过副脉来表现主脉,要通过副脉来渲染主脉,不能主次颠倒。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比较适合大众,其篇幅最好是中等或较大篇幅的作品。总的来说,文章的立骨不如其他的技法好掌握,因为每个人的思想境界是不同的,观点认识上也就不同,而在这些不同之下,很难有一个统一的鉴赏标准。技法部分,我们一看就知道这篇赋问的用韵是否正确,句式是不是灵活多变,而思想立意,有人或许觉得你的想法有新意,也合大道,而有些人则可能认为不过如此。所谓的“文无第一”,很大程度上就是来源于此。所以,我们只能强调用正道去立骨,至于其他的细节部分,只能靠自己的通读破解和广博见闻。广泛涉猎之后,才能“想常人之所不能想”。从这个层面上讲,以上三种方法,不过是立骨技巧上的一些引导罢了。
(二)、衍意与发慨之法
衍意是指立骨之后根据自己的主题思想来进行发挥和阐述。旧塾对衍意的技巧有一下分类与引导:
1、曰生附注释:“正顺为生。若言之孝义,推之为本也。或言之忠义,举之为社稷这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其实是一种已过关系的比喻,即为证明忠义之举,要举用保国安民的事迹。
2、曰附附注释:本意趋之为附。言暴戾事,或不忠者也。而言其不仁,则非暴戾。暴戾不仁,乃顺意而生,非可附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是一个附带成章的一种比喻,即如果一个人非常暴戾,那个这个人可能附带有不忠不孝的品行。而暴戾之人,必定是不仁的,所以暴戾与不仁的关系,不适合算在这类中。
3、曰反附注释:“虽反实归,谓之反,其反在表,以求见骨也。若言大仁,使其不仁。不仁者或轻于乡闾,而大仁者仁于天下。”这句话的意思:这是反谓之法,即如描写一个人的大仁大义,可以先说其不仁不义之处,而不仁义的地方,必然是小的地方,比如有人虽然对不起乡亲父老,或者没有尽孝道,但他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是为了民族或国家,如有人将一生奉献于边防,奉献于事业。
4、曰推附注释:“举一事而知其本,谓之推。常以小窥大。若喜梅菊而照心性,养竹兰而志南山也。或以景见性,或以事推理,皆在此类。”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是以小见大的推理与隐喻之法。
5、曰衍附注释:“衍者发也。取其一而发之,盖其大衍于类,故别于生。若以青木之性,而衍发于五行之末,纵横阴阳之中,此即是也。惟不偏其要旨为之。”这句话的意思:这就是取其一而衍发万象之法,因此“衍”比“生”更加宽广与宏大。以上衍意诸法,从实际效果来看,是使赋文在表现形式上,具备了起伏跌宕的效果。自古文不喜平,不论你再主脉立意上有多么正统优秀,若在具体表现时,只是循于人人都可以观一而知其二的普通思维上,即太过平淡,这将使文章大打折扣,欲使其表现出不平淡、不平常,即是以上衍意诸法的出发点。 所以,我们刚才所说的“立骨”部分的引导,是用来指导文章的思想立意的;而“衍意”方面之技法指导,是用来更好地表现文章思想立意的,一为战略层次,而为战术层次。 写赋和写出好赋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前者只是掌握了写赋的一些技术性的东西,而后者则是一个人的人品、学识、才华、胸怀、气度等诸多因素的集中体现和升华。辞赋难学,诗词曲赋,四大文体,比较而言,赋是最难写的。一篇成功的赋作,不仅要符合辞赋体裁的要求,还必须有真情,有思想,有见识,有感慨,有顿悟,最好还有警语。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