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翻译一句一译,桃花源记翻译一句一译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02 21:28:23

原文: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解读:

公元1626年,明天启六年,魏忠贤派人到苏州逮捕周顺昌。事件的起因是巡抚周起元得罪了魏忠贤被削籍为民,周顺昌写文章欢送他,指责呵斥,毫无忌讳。后来,魏大中被捕,周顺昌设宴款待并与之同游三天,把女儿许配给魏大中的孙子,大骂魏忠贤。魏忠贤知道后大怒,指使人诬告周顺昌,派毛一鹭等人将其锁拿入京。因周顺昌颇有德于当地人民,在逮捕那天,苏州几万人上街,持香为周顺昌请命。然而,毛一鹭等人不为所动,而且威胁众人,激起民变,一名官员被打死(也有说是两名),多人受伤。事发后,朝廷大规模搜捕暴动群众,颜佩韦、马杰、沈扬、杨念如、周文元等人为挽救当地百姓,主动投案自首后被*,被安葬于今苏州阊门外山塘街。1627年,崇祯即位,魏忠贤失势自*,周顺昌被平冤昭雪。1628年,张溥写下本文,以纪念挺身而出的颜佩韦等五人。张溥,明末文学家,江苏太仓人,复社领袖。

文章开始直接切入主题,却又匠心独运。先指出世人所说的五人,就是蓼洲周公顺昌被捕之时,因激于义愤而慷慨赴死的五人。当地贤大夫向当地官员申请在废除的魏忠贤生祠的位置来安葬五人,并立碑表彰他们的义举,场面非常盛大。然而,五人究竟是哪五人,激于什么之义,作者却有意卖了个关子,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张溥说,从五人之死到被安葬于此,其间不足一年,只有十一个月。这个时间应该有误,周顺昌被捕是1626年,张溥本文作于1628年,时间不止十一个月,原因是张溥在写作时,误将周顺昌的被捕时间记成了“丁卯三月之望”(1627年),实际上应该是“丙寅三月之望”,今姑按十一个月解读。张溥说,在这十一个月之间,多少富贵显赫之徒告别人世毫无反响而归于沉寂,就像从来没有来过一样,更何况是山林草野之中的人呢?独独五个人能够声名显赫,为什么呢?

周顺昌被捕之时,张溥的复社积极为之伸张正义,募捐钱财为之送行,号哭之声震天动地。仆役们的嚣张和公然威胁,更是激起了民众更大的怒火,诱发了民变,魏忠贤的亲信毛一鹭狼狈逃走,躲到厕所之中方才幸免。后来,毛一鹭向朝廷上报苏州民众谋反,并将带头的颜佩韦等五人处死。在这五个人之中,只有周文元是周顺昌的轿夫,其他四人甚至都不认识周顺昌,只是因为感念其恩,激于大义,对朝廷和魏忠贤以及为虎作伥的毛一鹭等人的深恶痛绝而振臂一呼,不幸死难。直到临刑之前,他们也毫无惧色,在痛骂毛一鹭之中,谈笑赴死。有人捐献了五十两黄金购买下五人的头颅与其尸身合在一起,让其能够全身而葬。

有句话说,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虽然有些刻薄偏激,却也不能说全是错误。当魏忠贤当权时,那些饱读圣贤之书的人,有多少能够挺身而出呢?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国无道,至死不变”?毛一鹭也曾经高中进士,兵部侍郎,可他依附魏忠贤,为之在苏州立生祠,极尽奴颜卑膝,他们的圣贤书读到哪儿去了呢?满朝文武,那么多甘愿为魏忠贤干儿子、干孙子的人,有几个没有读过圣贤书?虽然,我们不能把所有的罪过都推给他们,也有形势的险恶,也有皇帝的昏庸,然而许多读书人气节的丧失,也是不可回避的原因。像颜佩韦等五人,他们只是生活于社会底层,并没有读多少圣贤之书,他们完全可以袖手旁观,为什么他们能够做到大义凛然,蹈死不顾?当时魏忠贤权倾天下,毛一鹭已经磨刀霍霍,然而到底没有敢对苏州采取大规模的连坐诛*,为什么呢?张溥认为,在五人倡导的大义之下,魏忠贤也不得不考虑天下民心的背向,虽有篡夺之心,却始终不敢行动。在崇祯即位之后便走向穷途末路,以三尺白绫结束了罪恶的一生。当然,魏忠贤之死,有非常复杂的政治原因,主要是崇祯皇帝之功。张溥归之于“五人之力”,也明显有所拔高,虽然只是为了行文需要,增加文章的气势。

我经常与人说,大多数人牛气冲天,不是因为他们本身有多厉害,而是因为那张纸厉害。如果没有那张纸,可能连普通人都不如。张溥也认为,那些身居高位封为显爵之辈,一旦失势,要么亡命江湖,为左右远近所不容,要么装疯卖傻剪掉头发闭门谢客不知所终。事实上,还有比这更不堪的,比如痛哭流涕的,假装忏悔的,避重就轻的,甚至磕头如捣蒜以求活命的,大小便失禁的。他们丑陋的表演,相较五人,轻重如何?周顺昌被朝廷平反昭雪,五人被隆重安葬,书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四方来往之士,莫不拜祭而泪下沾巾,名垂千古。倘若五人只是保全性命于乱世,老于户牖之下,以终天年,终究不过是一奴仆而已,怎么能够让天下豪杰下拜,扼腕叹息,引起他们的强烈共鸣呢?死生之大,匹夫亦可以改变历史的进程啊。

人的一生有太多的不确定性,除了死亡之外。为什么而活,为什么而死?读懂了这两句话,人生自然从此不同。尽管对大多数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来说,已经很少有像五人那样舍生取义的机会。然而能够更好的活着,便是对逝者、对先贤,也是对自己的最好负责。更为重要的是,当我们沐浴在幸福的光辉中时,不应该忘记我们必须坚持的大义,爱国爱人爱己、良知理想无私、拼搏奉献公平,也不应该忘记曾经为今日之美好而努力拼搏乃至舍生忘死之人。同样,能够让未来记得我们的,不是今天喝了多好的茅台,开了多贵的豪车,住了多大的别墅,而是我们为今天、为未来留下了什么。我不反对平庸,但起码应该提倡高尚;不反对为自己而活,但更应该提倡怎么为别人而活。

张溥创作本文时,年仅26岁,正是风华正茂、热血沸腾的年龄,也因为五人的感人事迹以及对朝廷的强烈失望、对奸党的极度厌恶,让文章写得正气凛然,如孤峰独立,傲视古今。尽管张溥一生的所作所为存在一定争议,但不可否认《五人墓碑记》确实是一篇优秀的作品,不愧为《古文观止》的压卷之作,正如李扶九所说的“言之直切痛快,令人读之亦痛快也。”多年以前我在高中课本上读到此文时便大为心折,今日读之,仍然心潮澎湃,不可遏止。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