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和议》争议巨大,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观点迥异
在和议之前,宋金双方势均力敌交战多年,除了不断消耗战争物资之外,对双方则全无半点好处。金国在交战中知道南宋实力依然很强、宋高宗也知道如此战下去于己无益,所以“偏安”其实是宋金双方共识下带来的一种长治久安。
《钱塘遗事》里描述了临安城一带各种社会景致及朝野逸事,当中氛围显然无法在战争背景下形成,“楼外楼”的盛景,本质上就离不开势均力敌下的这种偏安。“势均力敌”也意味着这样的均衡不会被轻易打破,这何尝又不是岳飞等人“打出来”的结果?有了这样的均衡,宋金双方都安于这样的状态,宋高宗自然不同意再让“主战派”将此均衡打破,从而出现了“对内残酷迫害爱国人士”一举。
从韩世忠等抗金将领“得以善终”的角度看,当时的举措确是针对破坏和议而为,宋高宗要的就是保持那样的均衡。
文人墨客们也许忽略了,“男耕女织”才是真正属于百姓的民生
撇开这些历史背景再看“山外青山楼外楼”的话,这就难怪后人对“楼外楼”景象甚为向往了!假如过于计较各种历史背景,今日的上海外滩、广州沙面等均是“屈辱时代下的产物”,那我们是否都要敬而远之了呢?“楼外楼”同样如是而已。
事物本是好的,仅是缔造它的历史有瑕疵,让这些历史彻底“成为历史”、这也是我们学习历史的真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