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季节的转折
2022年12月22日(阴历十一月廿九),是中国24节气中的“冬至”。从历法的角度讲,这一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是太阳南行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增长,因此,就有了小时候听大人们常念叨的“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的说法(“长一线”是指以前妇女们纳鞋底子用的线,即过了冬至这一天,每天将多纳一根线,意指白天变长)。
冬至过后,太阳光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按理讲,气温会越来越高,因此,我曾想,这个节气的名字不应是“冬至”(冬天到来),应该是“冬止”(冬天停止)。后来才知道,冬至的“至”,同夏至的“至”一样,都不是到的意思,是“最”的意思,这个“最”不是气温,是太阳高度。
古人测量太阳和大地的关系,把太阳高度最低、影子最长的那天,定为冬至;把太阳高度最高、影子最短的那天,定为夏至。“至”,即“最”,“到了极点”,与“至亲至爱”“至善至美”的“至”同义。因此,冬至,就是“最冬天”,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到了“交九”和“数九寒天”的季节了。但任何事情都有“物极必反”规律,《国语》说:“阳至而阴,阴至而阳。”
古人诗中写冬至,多有“一宵天上报阳回”“阳气今从地底回”“阴伏阳升淑气回”这样的诗句,一个“回”字道出了大自然的此消彼长、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杜甫说:“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是转折,是起点,是阳的新生,春的开始,最让人感悟永恒的时间交替。
冬至,不仅是季节的一个转折点,亦是一个思念的日子。这一天,把夜色拉长,将阳光剪短。短了白天,长了夜晚;短了明亮,长了黑暗;短了日光,长了思念。
“冬至了,别忘了吃饺子啊。”
“冬至天至寒,短信问你安。友情记心间,亲情暖心田。”
“天冷了,照顾好自己。”
“......”
冬至未至,数条邀约吃饺子和祝福的信息已频频出现在了手机里,再一次增添了一份冬日里别样的温暖。季节的转折,时令的变换,人们之间的关切和关怀并没有转变,相反,在这个一年中最冷的时节,更显得亲情、友情的温暖。无论遥远还是身边,无论电话还是朋友圈,这些美好的、温馨的、带着温度的字眼,在这个冬天,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温暖,还有满满的幸福感。年轻的白居易,冬至住在邯郸驿馆里,写下了“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怀乡之情、思亲之意,一千多年后依然感动着我们。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在最冷的时节,只要我们心存温暖,在最黑的夜晚,只要我们向往光明,一切都会越来越好。
阴性,疫情的转折
我是12月14日晚上感觉身体不舒服的,先后经历了发烧、头晕、背酸、咳嗽等不同的但又与大多数人相同的症状阶段,我未幸免地“阳”了。冬至这天是我“阳”的第9天,咳嗽的症状还没完全消失。根据郑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第303号的通知要求,我在自己不知是否转阴的情况下,返岗上班。这天上午,我在办公室忐忑不安地做了一个抗原检测。当第四滴试剂滴出后,我不敢看那蹿动的、决定阴阳的线条,但检测结果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过了一会儿,我低头看了一眼,一道杠。为了保险起见,那天下午我又做了一个单管核酸,结果是阴性。我终于转阴了!
我与奥密克戎病毒作了9天的斗争。这9天内,网上有许多关于防“阳”、治“阳”的消息、文章,甚至有不少专家给大家“支招儿”。起初,我对一些观点和“招儿数”信以为真,看后还转到相关微信群里,与大家分享。
但随着这类信息的铺天盖地,“专家”及言论越来越多,我倒是冷静了、理性了,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见招儿拆招儿”:发烧时,在能忍受的情况下,不用药。12月14日晚上烧到38.3℃(我的基础体温是35.5℃左右),才服用了一袋小儿柴胡颗粒,第二天体温就降了下来;坚持蒸梨,润肺治咳;多喝水,利尿排毒;......。“阳”的症状逐渐减轻,终于在冬至这天,身体出现了转折。
我国在过去三年的防疫工作中,曾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阻止病毒的传播,有效的保护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在近三年抗击疫情取得显著成果的基础上,根据疫情形势的新变化,在综合研判各方面条件后,优化了新冠疫情防控措施,出台了涉及科学精准划分风险区域、优化调整隔离方式、加快推进老年人疫苗接种等十个方面内容的“新十条”。
与此同时,郑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为响应国家号召,顺应郑州实际,也于12月7日发出第164号通告,“换档”防疫政策,把绝大多数人都能够安全度过发热期的坚定信心给了每一个家庭,全体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了推动防疫工作的洪流,防疫工作出现了转折。
《意见》,命运的转折
冬至的前一天,即12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称《意见》),提出建立健全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梯度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让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能够多次选择、多样化成才,并明确了战略任务和重点工作。这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个福音,是孩子们成长、成材的一个福音,也是职业教育育人模式的转变,更是学生命运的转折。
我省是全国高考考生人数最多的一个省,从2019年开始,每年的考生报名人数超过百万人,而且每年递增,2022年达到125万人之多,这在全国是唯一的。但河南的高校数量明显不足,于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情形一直持续在上演。无数莘莘学子为跃“龙门”而挑灯苦读,但能如愿以偿的毕竟是少数。比如,2022年的高考中,我省一本录取率为9.94%,二本录取率为28.84%,专科录取率为57.54%,而与之相对的,是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完不成招生任务。
目前,不少家长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以为孩子上了职业学校,就低人一等,就是“没出息”的表现,殊不知,当前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育人模式、管理办法等,已经远远不同于以前,国家对职业教育进行了重新赋能、定位,职业学校学生的升学途径、就业门路广阔而多元,学生们在学校不仅学得一技之长,而且通过对口招生,也可以升为大专、本科,乃至研究生。
我一个同学,他的孩子在郑州初中毕业后,考高中希望不大,他曾找到我,寻求办法,“不能让孩儿没学上啊。”我看着他苦闷的脸庞,给他指向了职业中专的路子,并从多方面帮他进行了分析,他听了我的建议,让孩子上了郑州的一所中专,学厨师专业。
孩子到校后非常开心,专业学得也比较快,一个学期下来,像变了人儿似的,回到家里,把在校所学的才艺给父母进行展示,每天做出不同花样的饭菜。中职二年级时,部队到学校招兵,孩子报名参军,凭着个人身体素质和所学专业,顺利入伍,据说正在部队准备考军校。一条阳光坦途,呈现在孩子面前,正是有了当初理性的选择,孩子的人生出现了转折。
冬至,是四季交替的转折;变阴,是病毒消失的转折;放开,是疫情防控的转折;《意见》,是孩子们出路的转折。这也在转,那也在折,作为主宰生活的我们,如果思想不转折,阳光不会照进心田,阴霾不会烟消云散,人生的春天也就难以到来。
作者简介
徐荣新,男,河南社旗大冯营人,就职于郑州市某局机关,喜爱阅读、写作,在全国各类杂志发表文章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