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明了什么,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说的什么典故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04 06:06:21

老辈人知道萧何是因为有一出京剧《萧何月下追韩信》,是说萧何慧眼识人,三荐韩信于刘邦,刘邦不肯重用,韩信愤而离去。萧何跋山涉水,戴月追赶,劝回韩信,再向刘邦推荐,刘邦设坛拜将,韩信终成大将军。这里的萧何是“伯乐”。

但为大汉立下汗马功劳的韩信结局令人唏嘘,韩信被告谋反,由萧何设计所擒*。所以就有了一个流传至今的俚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比喻事情的成败都因为同一个人。也有人称萧何助纣为虐,是“小人”。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明了什么,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说的什么典故(1)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我读《史记·萧相国世家》,令我对萧何肃然起敬的是: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司马迁用极简的笔法写出了萧何与“诸将“的不同,诸将争的是”金帛财物”,萧何“独”看中的是“律令、图书”,这在别人看来只不过是一堆没用的简牍。“先”,是指收律令、图书是萧何在进咸阳之前早就筹划好了首先要做的事情,他早就评估到了这些“宝贝”的价值。“藏之”,是对这些简牍的处理办法,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藏了起来。否则,后来到达的“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这些简牍的命运可想而知。

“律令”,就是法律诏令,萧何这时候已经为未来的朝代谋划了,秦朝的法律是未来朝廷立法的明镜:好法借鉴,恶法去除。

“图书”指的是,图簿、地图和户口册,即疆土和人口。萧何得到秦的“图书”,直接为国家治理提供了依据: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明了什么,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说的什么典故(2)

汉代之前的书写材料:简牍

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阸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而且这些“图书”是珍贵的档案,为后世研究秦的历史提供了资料。由此说明,萧何是一个目光远大、心思缜密的人。

萧何的目光远大还表现在:

1.洞悉时局,蛰伏乡里,

萧何在秦朝时是“录录未有奇节”的刀笔吏,正式的职务是沛县的“主吏掾”,就是在县衙抄抄写写的文书。其实,萧何是有机会升迁的。秦朝的一个御史曾见识过萧何的办事能力,想向朝廷征调萧何,萧何坚决辞谢。为什么呢?身为“主吏掾”,他了解秦的法令制度;置身乡里,经常与刘邦、樊哙等喝酒聊天,他也经常负责转送徭役的差事,知道民间的疾苦与百姓的怨声载道。由此他已判断出秦的“气数”已尽,不想做秦的殉葬品,做“主吏掾”是暂且为养家糊口混日子,也是为等待势态的发展,随机而动。

2.慧眼识人,谋定大事

俗话说,知子莫若父。但对于刘邦来说,刘太公还真不知自己这个“不事家人生产作业,”不如其他几个哥哥能*小儿子能成为皇帝,所以一直恶言恶语。但有一个人却一直站在刘邦的身边: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明了什么,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说的什么典故(3)

萧何一生辅佐刘邦,忠心耿耿

刘邦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萧何经常利用自己县吏的职权保护他。刘邦担任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萧何还是站在刘邦一边。刘邦曾去咸阳服徭役,别的县吏们都奉送三个大钱,只有萧何送了五个大钱。

在《高祖本纪》里,司马迁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大户人家有贵客请客,刘邦上门道贺,不带一文钱却喊“贺万钱!”当时记账的就是萧何,帮着刘邦“打马虎眼”。大人者不拘小节,萧何目光如炬,感觉到了刘邦是成大事之人。所以响应刘邦的号令*沛令,推举刘邦为沛公,扯旗起义,萧何是第一个拥趸者,以致全族几十口人一起跟随,从没有动摇过。这些刘邦都记得:

“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

对韩信来说,萧何确实称得上是“伯乐”。少年韩信需要漂母赠饭,不能养活自己;要忍受胯下之辱,有些窝囊。初投奔项羽做个小官,几次献策不被采纳;投奔刘邦,刘邦选择性忽视;全军将士没有看得上的,“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不管民间与军营,无论是独断专行的项羽,还是爱才若渴的刘邦都没看出韩信的不凡。只有萧何,始终认为韩信是大才,为刘邦所用就会如虎添翼。所以不惜被误解也要把韩信追回,并让刘邦“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拜韩信为“大将军”。

但,最后韩信的结局,不是萧何所能左右的。韩信谋反已有前科,由楚王降为淮阴侯,但不思 变通,居功自傲:

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明了什么,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说的什么典故(4)

韩信,军事天才,桀骜不驯

绛、灌为文官,萧何也为文官,大概韩信也看不上这个在刘邦跟前唯唯诺诺的小老头儿。假如韩信能知恩善报,经常与恩人萧何沟通,萧何是能排解韩信的“怨望”的;假如能经常与刘邦喝个小酒,赢得刘邦的信任;假如能削减一些傲气,与文武群臣搞好关系。但实际情况是,韩信常常不上朝,是对上忤逆;对文武官员蔑视,别人也敌视他;不与萧何交往,萧何真的不知道他在想什么。韩信终于作成了他不喜欢的项羽的模样,也成了孤家寡人。

萧何败韩信还有一种可能,刘邦、吕后也在考验萧何,萧何一家几十口子人,不敢违上。

萧何心思缜密、国、家两全

刘邦被封汉王,用韩信计,出巴蜀东定三秦,萧何以丞相的身份留守巴蜀,发布政令,告谕百姓,为在前方作战的军队供给粮食。作战靠军队,军队靠粮食,没有饿着肚子打仗的道理。项羽之所以“坑秦卒二十万”在很大程度上是粮食的匮乏。

刘邦联合诸侯一起攻打项羽,萧何留守关中,侍奉太子,处理政务。他制定各种法令制度,建立宗庙、社稷、宫殿、县邑。但他知道请示报告的规矩,有时来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明了什么,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说的什么典故(5)

萧何填抚山西,推计踵兵,给粮食不绝,使百姓爱汉,不乐为楚。

不及上奏,就用最合适的方式先行办理,刘邦回来再报告。

在楚汉决战时刻,萧何依然重视后勤保障,通过水路、陆路转运军粮,供应军队。难能可贵的是,在后方招兵买马,及时补充军队士兵的伤亡与逃亡,保持军队的战斗力。刘邦很放心地把关中的事务专门委托给萧何处理。

对于萧何的贡献,刘邦很赞赏,封萧何为酇侯,给他的食邑最多。功臣不乐意了:“我们武将身经百战,冒死拼活,居然不如萧何只拿文墨,耍嘴皮子的,为什么?”刘邦又犯骂人脾气:“你们知道怎么打猎吗?追*兽兔的是狗,而发现兽兔的踪迹的是人。诸位的功劳是能得到猎物的有功的狗。而萧何,发现野兽踪迹,指示猎狗行动,是有功的人。”群臣哑口无言。在论功行赏时刘邦想评萧何第一,但诸将说曹参替刘邦挡了七十刀,应该第一。关内侯鄂君进曰:

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以待陛下,此万世之功也。

刘邦很高兴,评萧何功臣第一,对仗义执言的关内侯鄂君也进行了封赏,将关内侯邑封为安平侯。

对萧何“不绝粮道”的后勤保障工作,司马迁很是赞赏,并表彰了他的勤政爱民。

楚人围我荥阳,相守三年;萧何填抚山西,推计踵兵,给粮食不绝,使百姓爱汉,不乐为楚。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虽然萧何是刘邦的“嫡系”,但韩信之事一出,君臣间的关系有些微妙了 。擒*韩信后,刘邦大封萧何,还给了500人的护卫。有个叫召平的人提醒萧何:“皇上在外作战风餐露宿,而您留守京城,并不需要冒着矢石冲锋陷阵,但皇上却要给您加封食邑、设置卫队,这是皇上对您不放心。希望您辞让封赏,再把自己的全部家财私产拿出来赞助军需,这样皇上心里就会高兴了。”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

英布反叛,刘邦亲自讨伐,多次派人回来看萧相国做什么。有人提醒萧何:“您过不了多久就会遭受灭族了。百姓太爱您了,皇上对您不放心。您不如多买些田地,低价赊购、借贷来玷污自己,皇上对您就放心了。”于是相国从其计,上乃大说。

类似的事情在楚汉时期也发生过,刘邦多次派人回来慰劳丞相。鲍生对丞相说:“汉王对您有疑心了。您不如把您的子孙亲弟能能上战场的都派到军队上去,皇上更加喜欢你了。”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悦。

如此三番,萧何依据别人的计谋(说明萧何人缘好),次次解除了刘邦的疑虑,赢得“汉王大悦”“高帝乃大喜”。刘邦最后确信萧何没有反叛之心,利用萧何为民请命让百姓耕种上林苑的事情,把萧何抓起来下了大狱,后来又放了。刘邦的理由很奇葩:我不过是像桀纣一样的主子,而相国是贤相。我是故意把相国关起来,让百姓都知道我的过错呀。”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明了什么,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说的什么典故(6)

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及汉兴,依日月之末光,何谨守管龠,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

晚年的萧何光明磊落,荐贤不避仇,推荐一向不和的曹参为相国接班人。之后的曹参一切按萧何的办法治理国家,这就是“萧规曹随”,现在看是墨守成规。但曹参解释得好,他问惠帝:皇上有高帝那样英明吗?惠帝回答:没有。曹参说:皇上没有高帝英明,我也没有萧相国的才干,咱们能按照他们的规矩办事就很好。

萧何也为后代子孙有了长远谋略,购置土地房屋一定选择贫穷僻远的地方,营造宅第也从来不修建围墙。他说道:“后代子孙如果贤德,可以从中学我的俭朴;如果不贤无能,也不会被有势力的人家所侵夺。”

司马迁对萧何非常欣赏,用了两个字“勋烂”加以评价,即功勋灿烂卓著。

战功赫赫的韩信被诛*,功勋灿烂的萧何寿终正寝,为什么呢?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启示。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