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万岁名全文,伟业千秋江山万代原文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04 07:59:34

这是这系列第二篇。

杜甫一生留传下来一千四百多首诗,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杜甫的一生,太沉重,想用简短的笔墨写下来,太难了。

写的断断续续,写了好久,并不很满意。大家姑妄看之。希望能对杜甫生平有个简单的了解。

杜甫!



提起笔,写下这个名字,就觉着莫名的沉重,脑海里不由自主的想起沧桑嘶哑的声音“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


千秋万岁名全文,伟业千秋江山万代原文(1)

编辑搜图

杜甫像

诗是吾家事


杜甫一生留传下来一千四百多首诗,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杜甫曾很自信的勉励幼子杜宗武说“诗是吾家事”,杜甫也曾很自豪的告诉友人说“吾祖诗冠古”,杜甫又曾很骄傲的宣称自己“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曾自述“远自周室,迄于圣代,传之于仁义礼智信,列之以公侯伯子男”。这都说其家学渊源。

杜甫远祖是西晋有名的大家,杜预。杜预厉害到什么程度?唐太宗诏令历代先贤先儒二十二人配享孔子,有杜预;唐德宗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设庙享祭,有杜预。同时进入文庙武庙的,历朝历代只有两人。另一个是诸葛亮。

杜甫的祖父是初唐著名诗人,“文章四友”之一的杜审言。其五言律诗,号初唐第一。之前在《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见《快速联想记古诗第66首》中介绍过。是一个狂人。

杜甫的父亲杜闲,官至朝议大夫,兖州司马。母亲崔氏,继母卢氏,都是当时名门望族。

于杜甫来言,拥有显赫的家世背景,家境优越。唯一可惜的是,年幼失恃,母亲崔氏在杜甫刚出生不久就去世了。父亲常年在外,于是由洛阳的姑姑一手抚养长大。

杜甫的姑姑对其视如己出,悉心教导。

在姑姑的教导下,杜甫早早地表现出了神童的天赋——“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杜甫《壮游》)。更难能可贵的是,杜甫并没有失去儿童活泼烂漫的天性——“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杜甫《百忧集行》)

姑姑还带杜甫增长见识,去看公孙大娘舞剑,以至于到了晚年依然念念不忘——“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杜甫《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行》)

《山海经》里这样说凤凰“有鸟焉……名曰凤皇……先则天下太平”。这与后来杜甫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一脉相承。

除了教导,姑姑还对杜甫无微不至的关心。

有一次,年幼的杜甫与表兄都生了病,姑姑问过当地女巫,说“处楹之东南隅者吉”,于是姑姑将杜甫的床移到东南角,而表兄则换了个地方。最后杜甫活了下来,而姑姑的儿子却夭折了。可想而知杜甫对于姑姑的感激。在杜甫31岁时,姑姑去世,杜甫披麻戴孝,并亲自为姑姑撰写墓志铭。并尊称其姑为“唐义姑”。

杜甫一生保持赤子之心,善良天性,姑姑的大义之举对杜甫影响甚大。

杜甫的童年,少年生活应该与一般的书香世家,富家子弟没有太大区别——无忧无虑——直至成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十九岁的杜甫开始漫游吴越。

对于唐朝诗人来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八方友”,漫游吴越是读书生涯的结业考试和人生试炼。不过让人好奇的是,杜甫直到晚年才在《壮游》中记录这段经历。

漫游吴越间,无外乎寻幽访胜,凭吊古迹,天下士子莫不如此。游山玩水中时间过得很快,一晃四年过去了。

杜甫迎来了人生第一个关卡。

杜甫去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历史上才华横溢,却考不中的一堆堆的。很多人考了一辈子都考不中。宋朝老苏(苏洵)带着大苏,小苏(苏轼苏辙)一起去考试,俩儿子全中,自己名落孙山。《范进中举》里范进考到53岁才中了进士。清朝乾隆年间有个叫陆云的,考到103岁,也没考中。乾隆看这是“人瑞”,赏赐了一个祭酒的官给他。还有极端的,没考中,就造反的,比如黄巢。

而二十多岁的杜甫,思想还是很积极向上的,一看没中,心里的想法估计是:没关系,我年轻,下次再来,先去玩一玩吧。于是,开始又了又一次开心的漫游生活。“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这时候还属于“富家子弟”的杜甫,生活颇为快意。

千古名篇《望岳》就是写于这一时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潮气蓬勃、胸怀大志、盛气凌人,有乃祖杜审言的遗范。

天宝三年(744年),对杜甫来说,这年最大的收获估计就是结识了李白。

李白年长杜甫11岁,这时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名满天下,而杜甫此时还名未彰显。估计此时杜甫看李白,就像李白看孟浩然一样,满眼小星星。所以,李白说“我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杜甫就写“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他们相约同游,探幽访友,还不尽兴,相约来年共游东鲁。次年秋,在东鲁,他们饮酒作赋,大被同眠,访道求仙,互赠诗篇。与他们同游的还有杜甫平生知己高适,在杜甫的后半生,高适对杜甫帮助良多。至冬之后,历史上两位伟大的诗人分别。李白非常潇洒“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而杜甫无数次思念李白,以至入梦“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之后,两人再也没有相见。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杜甫的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又一次来到长安,参加应试。然而这次他遇到了自己的命里煞星——奸相李林甫。如果不是李林甫,杜甫的人生可能是另一番光景。

天宝六年(747),唐玄宗举行祭天大礼,诏令天下举贤人,集中到长安应试。杜甫参加了这次考试,他信心满满,认为定能高中。但所有人,包括唐玄宗全被奸相李林甫戏弄。李林甫给唐玄宗上贺表,说天下英雄早就“尽入彀中”,现在是“野无遗贤”。结果一众举人无人被录取,36岁的杜甫又一次落第。

杜甫应试不中,不得不通过干谒的方式,频繁拜见达官贵人,希望以此来谋取官职。这期间,他奔走献赋,穷困失意,却始终无人赏识。

直至天宝十年(755年),杜甫来终于等来了另一个机会 。唐玄宗又一次举行大祭,杜甫趁机进献了三篇《大礼赋》,这三篇文章文辞华丽,气势恢宏,唐玄宗读完非常开心,于是让他待制集贤院,算是获得了任官资格,只需等候分配。然而,掌管之人又是李林甫。杜甫这一等又是五年,才被授予一个河西尉。此时的县尉在混乱的朝局下,已经完全变成“拜迎官长”,“鞭挞黎庶”(高适《封丘作》)的官职。“不做河西尉,凄凉为折腰”——杜甫拒绝了这个任命(唐朝管制,可以允许被任命的官员拒绝任命,等待改任)。于是,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就是一个看武器库的八品小官。为生计,杜甫接受了这一任命。他决定先去奉先探亲,然后回来就任。

杜甫这年十一月的离开长安,北渡渭水,前往奉先。结果一进门就听到院内传出嚎啕大哭的声音,原来他未满周岁的小儿子生生饿死了!作为一家之主,作为孩子的父亲,内心是何种的悲哀。

杜甫的伟大在于,他不停留在自己的悲伤上,而是推己及人。自己不仅略有薄田,还不用苛捐杂税(举人出身),竟还饿死子女。天下比自己穷困的人何其多。他此时尚不知安禄山已经起兵,大唐盛世即将画上句号。他内心充满怜悯和苦痛,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把这段经历和心内思考刻画了出来。

或者说,杜甫还来不及为自己悲伤,就开始为整个王朝悲伤了。

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安史之乱”开始了。整个叛乱,持续了七年零三个月,几乎埋葬了大唐王朝。

杜甫无奈之下,带着家人逃亡白水,还没来得及安顿,叛军就到了,只好又逃亡鄜州。在羌村安顿下来。这是传来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的消息。杜甫依然离别家人,远赴灵武。一路风餐露宿,不幸在卢子关被叛军捉住,押送长安。著名的《月夜》就是被稽留长安时所作。

经过了八个月的滞留,杜甫伺机逃离了长安,直奔新皇所在的凤翔。唐肃宗看着衣衫褴褛的杜甫很是感动,委以左拾遗之职。这也是“杜拾遗”的由来。

本来杜甫尽职尽责(见《快速联想记古诗第79首<春宿左省>》),按部就班,应该有不错的官运。很可惜,不久杜甫因“房琯事件”触怒唐肃宗。第二年(乾元元年)六月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杜甫的人生也由此改变,没有房琯事件,估计也没有后来的“三吏三别”。虽于其一生是另一场悲剧之幕的开始,于唐诗则是又揭开了照耀诗歌史的一幕。

接下来的一年间,杜甫以自己所见所感,写下了传唱千古的“三吏三别”等诗。他的诗大量真实记录了黎民的疾苦,被后世称为“诗史”。

乾元二年(759),杜甫辞去华州司功参军之职,这个职位是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情,位卑事杂。当时西北战乱不断,杜甫忧国忧民,多次献策也不得用,内心苦闷,不久就弃官,携家眷客居秦州。

鄜州——华州——秦州。鄜州原为北华州,陕西北边距离约长安500里。华州,陕西渭南距离长安约150里。秦州,甘肃天水,距离长安约1200里。

离庙堂越发远了,内心离百姓越发近了。杜甫写下不少诗篇,忧伤时局,咏叹民艰。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杜甫又几经辗转来到成都。在严武及高适等人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盘建了一座草堂,即“杜甫草堂”或“浣花草堂”。严武在蜀期间,多有关照。还被严武推荐为节度参谋,作为自己的幕僚。在成都的几年给杜甫带来了难得的安定,远离战乱,种菜养花,一家生活和睦而宁静。

千秋万岁名全文,伟业千秋江山万代原文(2)

编辑搜图

杜甫草堂


762年,唐肃宗驾崩,唐代宗即位,招严武入朝。严武入朝后,蜀中大乱,杜甫被迫逃难到梓州(现四川三台),寄人篱下,在梓州杜甫写了百余首诗作,流传至今。好在东川节度留后章彝和梓州刺史李季真帮助,杜甫在梓州城东街草堂寺找了住处,还把家人从成都接来安住(现在三台县还有杜甫草堂供后人瞻仰)。

763年,吐蕃二十万大军攻陷长安,唐代宗出逃。郭子仪募兵五千,收复长安。764年流亡朝廷再次回到长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就是在这一时期写就。这一年杜甫还得到了一个新的任命——京兆功曹。这可是比华州司马参军高两级,是京兆尹的下属,而且可以回到长安,成为朝廷近臣。然而,可能是华州司马参军的任职经历,让他对繁杂的政务深恶痛绝了,杜甫又拒绝了。

杜甫本打算带家人离开四川回故乡,并已经准备行装了。这时(764年)严武被任命成都尹及剑南东西川节度使等重任,重镇川蜀。几番书信相邀,杜甫在梓州客居一年零八个月后才又回到了成都的草堂。杜甫还为严武破吐蕃出谋划策,做了不小的贡献。严武推荐杜甫做了检校工部员外郎(这是一个六品上阶的官职),“杜工部”就是这么来的。

杜甫在蜀中,虽然安稳,但仍然不时困顿。不过“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酬高使君相赠》写给高适的),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安逸闲适的田园生活,家人的陪伴,远离战乱,成都的优美景色让杜甫心情开朗了很多。在《江村》《绝句漫兴》《江畔独步寻花》等组诗中都可以看出。

虽然如此,但国家的战乱兴衰,百姓的苦难多艰,都时时刻刻牵挂在他心中。“出身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聚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这是何等高尚情怀,忧国忧民,让人肃然起敬。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本来还寄希望严武封侯拜相,自己也能随之重返长安。不过很可惜永泰元年(765年),严武因病去世,不满40。这对杜甫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杜甫及家人在四川居住了五年多的时间,除去在梓州等地,有近四年都在成都杜甫草堂度过。这应该是杜甫最安定的四年了。故人已去,希望破灭,一直想重回故土的杜甫,在成都也失去了生活的依靠,便再也没有了在外漂泊的想法。早在梓州之时,杜甫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就多次想象自己的回乡之路“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此时此刻,杜甫回乡的念头开始有些迫不及待,一个月后,杜甫就离开成都,一家人乘舟东下。

嘉州(今四川乐山)是回乡之路的第一镇,在这里与堂兄短暂相聚。然后是戎州(今四川宜宾),在这里,杜甫人生第一次吃到了荔枝。接着是泸州,渝州(今重庆)、忠州(今重庆忠县)。

在忠州,杜甫有一个侄子,为忠州刺史。同族同宗,作为刺史的侄子理应对自家叔叔予以关照,然而并没有。杜甫一家寓居龙兴寺年久失修的庙舍之中。

在忠州杜甫与严武的灵柩不期而遇,杜甫前去祭拜,伤心痛哭。伤心未已,杜甫得知另一位好友高适去世,这对杜甫是另一次打击。杜甫悲痛不已。

离开忠州,顺流而下,杜甫一家到了云安(今重庆云阳),杜甫染病,无法继续前行,一家饥寒交迫。幸亏当地严县令得知,送来米粮,并为他们提供了一座临江的房子暂住。从九月一直到来年五月,才离开云安往赴夔州(今重庆市奉节)。杜甫虽贫病交加,但忧国忧民之心不减,滞留云安期间,共作诗四十余首。

在夔州,杜甫身染重病,又逢各地战乱爆发,回乡之路越发艰难。不得已,杜甫一家又在夔州滞留暂居。在此期间共换了五次住所。好在后来柏茂琳被封邛南节度使,而夔州无知名文人,想到了因献三大礼赋而使龙颜大悦的杜甫,让杜甫帮其上书写表,因此对杜甫多有关照。一年后,杜甫甚至有了自己的果园菜地,还有几十亩田地和几间草屋,柏茂琳甚至还拨给了杜甫一些官奴来照顾饮食起居,参与劳作。杜甫在夔州的两年间,虽然百病缠身,依然写了二百十四多首诗,如《秋兴八首》、《登高》等。《登高》被称为“唐诗七律第一”。

随着对柏茂琳治理夔州和平定蜀乱能力的失望,杜甫与柏茂琳逐渐疏远。夔州与中原迥异的风土习俗以及对家乡、兄弟的思念也越来越折磨这老弱多病的杜甫。这时弟弟杜观也从长安来到了夔州,兄弟异乡相逢,自然百感交集。弟弟离开夔州后,杜甫越来越难以抑制思乡之情。

大历三年(768年)正月,杜甫把果园菜地赠送给友人,带着家人前往江陵(今湖北荆州)。杜甫与兄弟杜观约定暂住江陵,待时局稳定,走陆路北上襄阳,然后再回洛阳。然而并没有合适的机会。在江陵也是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衰颜聊自哂,小吏最相轻”。客居江陵半年后,768年正月,杜甫一家继续乘舟东去,经过公安,抵达岳州(今湖南岳阳)。

在岳阳,杜甫登临了名满天下的岳阳楼,写下了《登岳阳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不仅感叹自己的漂泊无依,更想到了国家的苦难。

本是要往北走,却离家乡越来越远。从岳阳开始,杜甫开始沿着湘江继续往南走。他本想去衡州(今湖南衡阳)投靠自己好友衡州刺史韦之晋,不料赶到衡州得知,韦之晋调往了潭州(今湖南长沙),没多久竟然暴病身亡。杜甫再次回到潭州,在潭州滞留了一年左右,这期间一直寓居在一条客船之上。在这里,杜甫巧遇了流落到此的著名乐师李龟年,写下了那首《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770年春,潭州暴乱,杜甫不得不逃难。他本想沿江而上去郴州投奔舅父,谁知遇到大雨导致洪水爆发,小船难以前行,被困在方田驿。杜甫一家五天都没有食物,杜甫自己也病倒了。耒阳聂县令得知消息,送来酒肉慰问,一家人才脱离了险境。

因水势所阻,杜甫一家不得不调转船头,先回衡州,稍作停留又赶到潭州,计划从潭州北上。然而由于长期蜗居客船,漂泊水上,杜甫病情加剧。在离开潭州不久后,在客船上,杜甫写了最后一首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不久,病逝于湘江舟上。这时,是公元770年冬(代宗大历五年),杜甫时年五十九岁。

杜甫的晚年,正如他在自己诗中所写“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杜甫死后,家人无力安葬,只好把灵柩暂时安置在岳州,直到43年后,他的孙子杜嗣业,历经千辛万苦,才终于把杜甫灵柩移葬在首阳山下,在杜预和杜审言的墓旁。想来祖孙三人会在九泉之下一边谈诗论赋,一边说“诗是吾家事”吧。

杜嗣业移葬杜甫灵柩经过荆州时,诗人元稹为杜甫写下了墓志铭,曰“历世之文,能者互出……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杜甫生前文名不彰,死后,至于北宋,对杜诗推崇无以加复。

千秋万岁名全文,伟业千秋江山万代原文(3)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是杜甫在《梦李白二首》里写给李白的。又一次被我借来形容杜甫。记得有人说过,诗是生命意识对生命最敏锐的感觉。我非常认同,之前说,当杜甫写出这句诗的时候,何尝不是在对自己的一生作注?(见《快速联想记古诗第48首》)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