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明夷先生
5月8日,
一个令人痛心的消息传来:
丁明夷先生于2023年5月7日晚8时,
因病在上海浦东去世,
终年83岁。
丁明夷先生,1940年4月生于北京,祖籍浙江吴兴,满族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同年9月到山西文物工作委员会古代建筑研究所工作。1978年9月至1981年7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宗教系学习。1981年10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工作,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1993年任宗教艺术研究室主任,至2000年3月退休。
丁明夷先生长期从事佛教文化艺术、考古学研究工作,代表著作有《中国石窟雕塑全集》、《中国美术全集·云冈石窟》、《中国美术全集·巩县、天龙山、响堂山、安阳石窟雕刻》、《中国石窟· 克孜尔石窟》、《中国石窟·伯孜克里克石窟》、《中国美术分类全集·北方石窟》、《中国美术分类全集·南方石窟》、《中国雕塑之都·云冈石窟卷》、《佛教艺术百问》等。
丁明夷先生对云冈石窟的历史与考古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1988年7~9月,国家文物局委托大同市文化局和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举办“全国首届石窟考古专修班”。在宿白先生主持下,丁明夷先生与马世长先生担任主要的教学工作。培训的内容包括中国石窟寺、印度与中亚的佛寺及造像、中国佛教史及石窟寺考古测量。培训班的教材后来编成《佛教石窟考古概要》,其中中国石窟寺的内容由丁明夷先生、马世长先生编写。
由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编写、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石窟·云冈石窟》(一)、《中国石窟·云冈石窟》(二)两本图册,书后附宿白、长广敏雄等先生写的文章,同时包括丁明夷先生的三篇文章,现为读者介绍如下:
《中国石窟·云冈石窟》(一)中刊登了丁明夷先生、李治国先生的《焦山、吴官屯调查记》。文章分两部分:
一、焦山石窟遗迹:首先探讨焦山的地理位置以及焦山在历史上的重要交通地位,将焦山遗迹划分为四层,并将焦山现存遗迹分为三期,第一期属于北魏时期,现存洞窟中大多属这一时期石窟,石窟类型有造像窟、僧房和禅窟。第二期为辽金时期,如第6,8窟,应为这一时期利用北魏旧窟前建木构寺庙。第三期为明代以后,现存最早题记为明永乐、正统年间。焦山寺或许就在此时利用旧窟改建,清初以后,焦山寺庙转入衰败期。
二、吴官屯石窟遗迹:首先叙述了吴官屯石窟的地理位置及保存现状,将吴官屯石窟的特点概括为:没有成组的窟,小型窟龛居多,布局多样的小龛遍布崖面。吴官屯石窟的北魏造像,主要开凿于迁都洛阳后,与云冈晚期的造型、题材相近。
《中国石窟·云冈石窟》(二)中刊登了丁明夷先生的两篇文章《云冈石窟研究五十年》、《第38窟的形制与雕刻艺术》。
《云冈石窟研究五十年》由丁明夷先生独著,首先文章用凝练的语言简明扼要的概括了国内外学者对云冈石窟研究的成果,然后文章分三部分进行了阐述:
一、云冈石窟的历史及分期研究:包括《金碑》的发现与研究;标型学的研究方法;太和改制与佛像服饰;唐至金代的云冈历史。
二、云冈石窟的艺术渊源: 云冈模式的形成及其典型意义;从云冈石窟看中原北方地区各石窟的关系。
三、云冈石窟的石窟性质及其内容: 云冈石窟与僧人禅居 ;昙曜开窟与三世佛题材;皇室石窟与造像题材。
《第38窟的形制与雕刻艺术》由李治国、丁明夷共同撰写,在洞窟形制和佛龛装饰部分,概括出第38窟窟形龛制的特点为:窟门两侧雕力士,窟口上方刻大型题记,规范化的长方形平顶窟,壁面和龛面上繁复多变的装饰纹样,多样化的方格平棊藻井。在造像题材部分,分别介绍了北壁、东壁、西壁、南壁、窟顶的造像题材。进而探讨了第38窟的雕刻特点与开凿年代,将第38窟年代推定为北魏延昌至正光年间,属于云冈第三期后段窟。
两本图册中的照片都是丁明夷先生亲自把关,最终将照片完美的呈现于读者面前。
丁明夷先生盛赞《云冈石窟全集》
2019年由青岛出版集团和云冈石窟研究院联合出版的《云冈石窟全集》,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大型学术图典,2019年10月15日下午,《云冈石窟全集》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隆重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就该书出版的意义和学术价值进行了充分的研讨与交流。座谈会上,丁明夷先生发表感言:“云冈石窟面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日本学者出版了16卷《云冈石窟》。而‘云冈人’的使命担当,就是如何在中国人手中做出一部能赶超日本的大作。这在20卷《云冈石窟全集》中得到体现,《云冈石窟全集》的出版是云冈研究历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
1977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山西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编的《云冈石窟》, 1980年由山西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编的《华严寺》,都凝聚着丁明夷先生的辛劳。丁明夷先生孜孜不倦,笔耕不辍,留下诸多的宝贵著作,其中许多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相关领域的代表性著作。
今云冈石窟官微特刊出
丁明夷先生文章《中国佛教考古综述》,
以此彰显丁先生成就,
并寄托无尽哀思。
中国佛教考古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