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走踏清秋上半句,快走踏清秋是哪首诗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04 10:04:04

快走踏清秋上半句,快走踏清秋是哪首诗(1)

拜阁墙,起文场,风铃醉和空天唱,正是爽心安放状。三年前,主动提前卸任的我就是带着这样的一种心境续着年轻时的向往或情感真正走进文峰山、亲近文峰山、书写文峰山、歌唱文峰山、驻守文峰山的。每天清晨、正午、傍晚,二三次或者更多次地沿着文峰山的步游道从家中往返文峰书院,品尝这厚重多元的宕渠文化盛宴:细数金榜园那面进士墙上唐宋元明清文曲星们留下的鸿篇巨制或武魁的征战历史,仰望九层文峰塔的前世今生而俯视“隔岸江城画里”,探寻汧江寺自唐以来湮灭的历史文化故事,伤心字库塔里被废弃的笔墨纸砚如果留存下来就成了文物,诗礼堂前拜一拜圣人、沐浴一下儒家的文明风范,文峰阁前等待“明霞瑞晚,山紫烟青”,文峰书院里品读、细研宕渠历史文化,装模作样来一次高雅的脱变。

世上的缘分与生俱来。与文峰山之缘,来自还是很憧憬的青春年代,这得从十多岁的学生时期谈起。文峰山和渠城老城隔渠江相望,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往来两岸只能靠渡船,船渡、车渡。《乾隆渠县志》载:“起文山,县东隔江一里许,又名登贤峰。”《嘉庆渠县志》山川志云:“起文峰,在治东南。隔江一里许。其山巍然特出,宾对泮宫。知县李云骕建起文塔于顶上,宛如千寻文笔,直点青云。”当时从渠县志上读到的介绍,对文峰山只能是一种仰望,心想能上志书的毕竟是少数,称得上经典。1982年,国道318线渠江大桥动工修建,1986年通车,这在当时可算是渠县最大的一项民生工程,引起轰动。正在渠县师范读书的我,每天扬着激昂的青春,与三、五同学一道以晨跑渠江第一桥为荣,同时还可欣赏到哲学家、原四川省委*杨超题写的敦实开阔、宽博沉厚的颜体“渠县渠江大桥”桥名。晨光中,坐在308寝室东边窗口就可凝视东边文峰山在晨曦中神秘的身影,而起身出室门则可见西边“此身尚逐云来往,又挂玉蟾山上松”的玉蟾新月;跑过北宋始修,元、明几毁几建,现存始建于清康熙二年至道光元年,历康、雍、乾、嘉四帝,共计158年之久的文庙;绕过康熙初年修建现存渠县唯一古建亭阁的宝珠山八角亭;行进后溪街在昏暗的路灯下比赛自己的影子,转弯上大桥跑入南侧人行道,俯视“碧水尽从幽谷出,声声滴碎玉玲珑”的“西岩晴虹”,更喜见渠江中铜鱼滩声吼、士子占科首的“铜鱼佳谶”,以及下游充盈的卤水即将开发建设的渠县盐厂,到达860米处的东桥头,仰视文峰山,晨曦从山脊的树梢、电视差转台(古文峰塔位置,1980年代建)透射而来,刹时光芒万丈,这是旱晨六七点钟的太阳,我带着满脸的惬意跑过环岛回味傍晚“文峰夕照”的美妙。返回大桥北侧人行道,抬头北瞟流江河与渠江交汇口,想像曾经预示风调雨顺“领得年年沙碛现,农家比户乐丰宁”的“沙渍丰年”,张望张飞张郃大战八濛山“一半儿云遮,一半儿烟霾”“空濛晓雾满山巅,隐群仙”的“濛山晓雾”,还有那远远的“波涛飞自洞中来,碎玉匀珠映日晐”的“龙湫瀑布”,低头看见古街上南门口已不见柳树“潆潆波绿,蒙蒙烟碧,一片柳荫桥下,好是风光淡冶”的“市桥官柳”地,市场上早已是人头攒动、人声鼎沸,鸡犬之声相闻了。晨跑一趟,清代的渠县八景基本入眼了。

1992年,沉寂的文峰山有了动静,县上准备打造文峰公园,在山的西面离渠江大桥东桥头200米临近国道318线处修建了一个七、八米宽的门连着一座七、八平方米左右的屋子,然后贴上四个一尺见方的金色大字“文峰公园”,有百余级之字形的石梯到达半山腰,周边百余亩的山地种上了麦冬,还有梧桐、紫荆、桂花和自由生长的柏树、芭茅等,葱郁、密集,后来才知被人承包改成苗圃了,而对于没有公园的渠城来说,倒是遮荫、乘凉、休闲、恋爱的好去处。再上山就得爬小路了。一位初中同学大学毕业后分配在文峰山下的保健站上班,乡下任教的我,周末不时到城里打个哈扒,开点洋荤,跑这儿来喝点小酒度度闲日,闲了就爬爬文峰山,甚至在半山腰的草坪里搞点野餐。

过了几年,同学、朋友都成家了,我还在他们家里蹭吃蹭喝,有点心安理得。1996年暑假,我又周游着呆在同学朋友家里。一天,保健站这位同学很关心地对我说,“唉,你还是要成个家哟!一天晃起也不是个灯儿。”“我看保健院对面有个女娃儿,人还可以,开的个小副食店,我们悄悄去看看,看要不要得。”于是,我们两个装着买东西进店抵近侦察。马尾辫,大眼睛,落落大方很有神。回来后,同学一看我有意,似有疑虑,便说:“你现在在乡下不要怕,总要进城哦!我帮你去吹。”过了一周,我再次来到文峰山下的保健站。这位医学院毕业却会写诗的同学说:“有戏,我把你写的发在报刊上的文章给她看了,她说可以,还会写东西。”就这样,文峰山成了见证我们成家立业的场所。我们唱起了王菲的《我愿意》,周华健的《花心》,还把小虎队的《爱》改了歌词,“向渠江大声的呼唤说声我爱你,向那高高的文峰山说声我爱你,让那渠江听得见、让那文峰看得见,谁也擦不掉文峰山上许下的诺言……”

我走近了文峰山,居住在了文峰山下。后来,女儿出生了,我就抱着、背着、牵着她在文峰山上玩耍,捉蜻蜓,请黄蚂蚁,爬树,拉猫猫,还给她定棵小树定点跳起摸高测自己长得快慢;有时也数数,认字,背诗。三年后的一个周末,我带着女儿爬文峰山,没有走公园大门,而是从电视差转台的石梯上山。父女俩一边爬梯,一边数步数,每上一个平台,我们都会转身面向渠江、面向渠城,而看到的范围也会越来越宽、越来越远,女儿竟然会用学会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表达,到达山顶,女儿一口气说出梯步共“376步”。我很惊讶,但更多是惊喜。从半山腰向北走过濛山酒厂的蓄水池后,有一片小开阔地,一南一北西向着两匹石马。踩下没膝的杂草,女儿要骑上去。她挥舞着小树枝,想“快走踏清秋”,可两石马轮流被骑也纹丝不动。女儿好奇地问:“爸爸,这是哪个时候的马哟,动都不动?”我确实不知这是啥时的马,只好搪塞说:“这是石头马,当然不动了。”女儿的话触动了我,于是回家找资料、跑图书馆才找到答案。“石马为青砂石打制而成,二尊造型、规格相同,相距15米,高1.25米、长1.63米,坐东向西,为站立式,背上备有马鞍,颈部拴有圆形响铃,神情自然,造型朴实。”后来才知为宋代墓前石像生。这是我对文峰山留存的实物古迹最初的了解。有一不怕再二再三,我还从志书中知道此处曾有唐代的汧江寺,唐郑谷、明胡濙、宋陈运判、清的几任县令都有诗相颂。知道康熙三十七年(1698),侯承序任渠县知县,其间,在文峰山顶修建石塔一座,对应文庙。30年后,塔倒。乾隆四年到渠任知县的李云骕重修,并挥笔题匾“起文塔”。康熙《顺庆府志》称:“其山秀拔,实对泮宫。”知道宋代建有挹翠阁,时人有诗。还知道清代此山上修了文峰书院,贾翰林在此讲学。再后来让我爱上了渠县的历史文化,花几年时间走遍了渠县970多处文物古迹点。再后来,房屋拆迁了,我搬到了县城中心的学校,十年后,我又搬回了文峰山下的回迁房。靠近文峰山,心中有底气,做事才不慌。

快走踏清秋上半句,快走踏清秋是哪首诗(2)

2020年3月,县委批准成立渠县宕渠文学院,这是全国首家县级文学院,设在文峰山景区文峰书院。组织让我走进了文峰山、走进了文峰书院,来到了文学院,驻守这一片空灵、典雅、肃穆、庄严的圣地,对文峰山的爱就是不遗余力地宣传宕渠历史文化,“阐明圣学,传授道统。”

宕渠史悠久,文脉长永峰。在这清幽、宁静、淡雅的殿堂,我探究着渠县的历史文化,在深邃的时空隧道里潜行。知道宕渠先民賨人道家及兵家鹖冠子留下“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的经典语录。了解古賨国都上的宕渠城遗址里出土的石斧等新石器时代的砍砸器和秦汉文物,一万年的人类文化史,五千年华夏文明史,宕渠自在其中。

“中国汉阙之乡”源于十千米内的6处七尊石质墓阙,让梁思成等亲临考察称颂,夸赞冯焕阙“简洁秀拔,曼约寡俦,为汉阙中唯一逸品。”冯焕、冯绲、沈稚、王平,无不体现汉将威声蜀将名,皆灵气应时生。

賨人李特领导流民起义,其子李雄建立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成汉王朝”,修建武侯祠,留下巴蜀文化传承。

徜徉于厚重的文化森林,才知道不能在外仰望,必须深入、融入,才能识得真面目。文峰山金榜园进士墙上的百余位渠县文魁,展示着宕渠科举文化的辉煌。有袁氏一门九进士、李氏一门七进士等家族的光鲜,也有一大批象黎錞一样研究专门领域成为大师而被欧阳修向宋英宗举荐:“文学苏洵,经术黎錞”,知眉州留下远景楼的宕渠士子和武功者。但宕渠文脉岂能是一面墙就能容纳?岂不闻唐朝宕渠编外作家群就群星闪烁?李白留诗南阳寺有“惜彼落日暮,爱此寒泉清”的喜悦,有贺知章春游马鞍山《题西岩袁氏别业》“莫温愁沽酒,囊中自有钱”的潇洒,有元稹过《南昌滩》时“物色可怜心莫恨,此行都是独行时”的孤寂,有崔涂《春日游冲相寺》“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独自漂泊异乡的感叹,有陈子昂清溪场开堂讲学的光芒,更有郑谷在渠时对文峰山自由生活的向往。

重建的高68.7米的文峰塔,八面体,合八八六十四卦;塔九层,取九九归一、文脉传承永续之意。塔下南侧,却是近代才毁的唐朝汧江寺,而此寺被后人惦记的,源于唐朝诗人郑谷留下的诗作诗碑。郑鹧鸪在黄巾军攻入长安时逃向巴蜀流落渠县而作的《渠江旅思》诉说:“引人乡泪尽,夜夜竹枝歌。”第二次到蜀地,在渠州的文峰山汧江寺写下《为户部李郎中与令季端公寓止渠州汧江寺偶作寄献》:“退居潇洒寄禅关,高挂朝簪净室间。……仙署金闺虚位久,夜清应梦近天颜。”表达出对二公的仰慕以及对其闲适鹤居生活的赞赏,也写出了诗人准备返回长安参加第二年应试的好心情。887年春,郑谷在长安进士及第,第三次匆忙入蜀搬取家小。此时,郑谷其《笔峰》云:“宕渠花里发,秦垄竹间分。”显得欢喜轻快,心情舒畅,简直是“漫卷诗书喜欲狂”。

汧江寺因郑谷而留名,文峰山因汧江寺留史。汧江寺在宋真宗大中符祥三年被敕赐名祥符寺。到明代又见证了追寻建文帝朱允炆下落的传奇。建文帝朱允炆在大火中驾崩,有传言他逃走了,许多旧臣相随,有传言他出家当了和尚,到了四川。明代文学家胡濙奉明成祖朱棣之命前往各地寺庙追寻建文帝朱允炆下落,张三丰隐遗渠县,传闻建文帝亦在此地,于是胡潆到祥符寺找张三丰探究皇帝下落,却访张三丰不遇,写下“交情久已念离群,独向山中礼白云。……却忆故人如此隐,题诗谁似鲍参军”的非寻人诗句。祥符寺依旧存续着,郑谷的遗产还在影响着后人。清代落魄文人阎检用郑谷汧江寺韵写下《祥符寺》,感叹“往来多少簪缨客,恐对先生一汗颜。”然后再《题祥符寺》留下“水落沙添阔,山高塔压低”的优美诗行。渠县知县邓献璋也用郑谷汧江寺韵有感而发“万古诗人空笔迹,导师无处叹尘颜。”泰安人李从范游祥符寺,笔下游出了祥符寺的衰落:“远望分明古寺存,至门翻又不知门。……曾闻郑谷诗碑在,几度摩挲子细论。”

寺藏人,阁露脸。唐有汧江寺,宋傍挹翠阁。北宋仁宗嘉祐年间,文峰山山腰上搭起了“挹翠阁”,文人墨客凭栏眺,赏景抒情此处妙。西边霞光金灿灿,更有文峰铺夕照。可惜阁楼早已倾圮,只存书中记忆。最高峰上“吴家山”,而今重建56.5米高“文峰阁”。每有文友或客人来访,临时充当导游的我总是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站在挹翠阁下,沿着那位身份不详的宋代诗人陈运判《题起文峰挹翠阁》所描画的场景西起绕阁一圈介绍美丽、富饶、宜居、向上的宕渠:“依倚高峦作郡城,人家栖阁一层层。霜晴东观初收橘,水冷南阳尚采菱。可爱远山兼远水,更逢高道与高僧。曾扬俱是超然客,应许元门第一登。”再重复一遍宕渠历史文化,可有居高临下、一览宕渠古今、指点江山的感觉!

登上阁楼,极目远眺,四野开阔,你可以任意发挥你的想象,敞开你的心扉,放飞你的思绪。遍览一周的清代宕渠八景后,既可以想象陆游那样奉诏入蜀时夜投宕渠山家的憧憬:“唤起少年巴蜀梦,宕渠山寺看蚕丛。”欣赏“锦绣层层呈瑞晚,光摇清白太虚中”的文峰夕照,也可以思索近代贫民诗人李冰如如何留下诗万首,王方名因形式逻辑新观点如何受到*主席的家宴优待,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如何张扬賨人的个性,杨牧唱《我是青年》,李学明研《*理论》,周啸天《将进茶》,贺享雍书《乡村志》,以及十八位渠县籍中作协会员的作品如何走向中国文坛;思索宕渠文脉何以文风鼎盛一直延续且风华正茂。

而今两江四岸高楼林立,正在飞升夜经济。一到夜晚,明月群楼上,彩虹江里流。霓虹点点琼楼布,对影幢幢静水出。觉醒天明清爽处,仙居雾里假糊涂。文峰塔、文峰阁、文峰书院彩灯闪耀,文峰山头玉笔朝天,潺潺渠江边,文庙正对面,能不秀出好文采?

文峰书院,清代贾氏一门七进士的佼佼者翰林贾秉钟入仕前曾在此讲学。嘉庆十三年高中进士,选为庶吉士,进入翰林院,一年后任山西盂县知县达10年,被百姓称为“清廉父母”。

新修的文峰书院高端大气。每年一至两期的宕渠文学大讲堂,是渠县文化提升和走出去的重要节点。刘道平、龚学敏、蒋楠、卢一萍、何西凡等先后到渠主讲,传道授业,领悟世界的精彩;周啸天、龙克等常返乡指点,激励后学传承文脉。李屹、杨牧、李学明、贺享雍、任芙康、罗宗福、李明春等渠县籍大家或书或序奖掖文学新苗。曾在渠挂职过的省文联主席陈智林也在文峰书院建起“陈智林戏剧技能大师工作室”,贾翰林的七世孙贾飞建起“贾飞工作室”,还有为普及传承宕渠文化而设的“渠县全国七张名片工作室”。

在文峰山,我每天都在重复相同或相似的路径,有时在思考人文,文峰书院平台建立,靠的是人来展现。有时在欣赏风景,红叶李伴着迎春花开放,各种刺花挑战着夏日的酷热与紫荆媲美,三角梅从夏开到秋,历久弥惊艳却无法香过一簇簇金桂银桂,银杏知道夏天过去纷纷摇下金黄的扇叶露出虬枝准备刺破冬天的雾气让太阳露脸,偶尔见到飘下难得的雪花妆点这儒学之峰峦,今年的春节恰好见证了几十年未有的雪景,而那红梅在漫山皆白时点点滴滴露出微红的花蕾,春之将来!有时也在隐逸,文学院里也有一个园,虽有花草永不及百草园。草茂,花盛,树绿,一把锄头为其松土,一把花肥为其助苗,一把剪刀为其塑型,绣得百花桃李梦,金针还需度与人。这是我在文学院的生活,更是我对文峰山的永久之恋!

(作品选自《巴山文艺》2023年第4期,作者:戴连渠,四川渠县人,渠县宕渠文学院副院长。中国诗歌学会、四川省作家协会、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秦巴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