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写给谁的,道德经写的是什么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04 10:06:53

你有没有发现,在社会中,越是小角色越盛气凌人,职位越高反而越平易近人。这是因为登高才能远眺,居高才能看低。因为他们参透了一件事——水的秘密。这就是《道德经》第八章要讲的内容。

上善若水。水善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近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一章讲水,以水喻人。在阅读时,时刻想着水的模样、个性,可以帮助快速理解。当然,这一章也极具教育意义。虽然老子讲的是在高位者,但每个人都可借鉴,有助磨炼心性、打开格局。

道德经是写给谁的,道德经写的是什么(1)

(一)水的三绝招

老子最厉害的主张就是强与弱的转换。

越是强的物质,实际用之,反而越弱,比如钢,这就是“过刚易折”的道理;而越弱的物质,实际用之,反而越强,比如这一章讲到的水,谁能斩断水?大禹父子两代治水,花了二十一年时间,后世几千年直到现在,还在防洪治水,足以说明水的厉害。

水到底有多厉害呢?

水有三大绝招。

其一,水至柔。

天下万物论柔,谁也比不过水。水无形亦有形,放在杯中是圆形,放在砚台中是方形,放之于河流中是长形……可见水变化之多端。天下有任何一物可与之比柔软乎?

其二,水处卑下。

论天地之间最低之处在哪里?有人说是海底。那么海底有多深?只有水可以测量。因为水低至海底。有句老话:“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们往往记住前半句,实则厉害的恰恰是后半句。

天下最高之处莫过于天,然而人可以摸到天吗?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但水可以低到极致。水因其无形,只要有低处,就可以流过去,即使深不可测的海底又能奈它何?

其三,水润万物。

水虽处卑下,却滋润万物。世间万物,只要有生命的,谁能离开水?就算化石的形成,也需要水的千年冲洗。但水的付出却从不求回报,或者说在使用时没有先付费这回事。

有人要矫情,我们喝的自来水要收费,但山中泉水并不收费,我们支付的是享受的费用,而不是水本身的费用。还有人矫情,农田灌溉不是也收水费,但水也滋润山间的花草树木,也是无偿付出,我们支付的是管理费用,而并非水本身的费用啊!

所以,水滋润万物却不求回报,而万物生长、天地循环又恰恰丰富了水资源,这不就是给水最大的回报吗?

所以老子说”上善若水“,最高级的善,是像水一样,滋润万物却不讲条件。“处众人之所恶”,待在人们最厌恶的地方,比如下水道,默默地为人们服务。虽然人们不把水的好挂在嘴边上,但谁能忘了它,谁能不念它的好呢?

比如某东老板与投递员一起投包,考察投递流程;有人找某丰老板谈事,办公室里却找不到人,结果员工指着蹲墙角吃盒饭的人说,这就是我们老板;再比如某为创始人,自己开车去出差,结果车坏半路上,当时他已经是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了……

道德经是写给谁的,道德经写的是什么(2)

这一章是老子写给处上位者的,学会水这三个绝招,自然能人人爱戴。这样的人,才接近“道”,才能事事通达,成大功,立大业。

(二)智者七事

学会水的绝招还远远不够,在现实中应该如何运用它们呢?这时,老子又给出了具体的招数——智者七事。

第一件事——居善地。

这三个字要好好讲一讲。“居”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指居所,智者居住的地方;第二层比较厉害,是指所处的位置,也就是社会地位。

“善”最好理解,就是善于选择之意。

重要是“地”,这里可以理解为“低”。

为什么是“低”呢?一来,古人迷信水可生财,所以大都逐水而居,即使在内陆,富户修池塘,普通人家置水缸,家中也必有水;二来,古代对地貌的称谓很多,从高到低有“山”“岗”“丘”“陵”“原”“隰”“洲”“渚”等等,“原”以上,都在海平面以上;同理,“原”以下,都在海平面以下,这些地方多称为“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土中含水,或是土上有水。

也就是说,水通常选择地势比较低的地方;智者亦如此,要放低自己的位置,放得越低,姿态越端正,越谦逊,越没有*伤力,既有助于掩藏实力、自我保护,又不容易锋芒毕露、遭人妒忌。

第二件事——心善渊。

“渊”字指的是深不见底的潭。为什么要用“渊”来比作智者的心呢?

因为它“近于道”。潭,一般比湖小,比池深,其水多为墨绿色。潭的水面并不高,上部留有一定的空间;但由于潭比较深,光折射不到潭底,所以给人一种一眼望不到底的感觉。本来是空的,却显得幽深玄妙,这不是与“道”很像吗?

这里面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说智者要懂得放空自己,就像潭上面总是留有空间,这样当下雨时才能积蓄新的雨水;第二层是说智者要像潭水一样深邃,不能轻易被人看出想法,要懂得敛藏。当别人以为你山穷水尽了,你还有最后一招,这时候的你,岂能不令人信服?

第三件事——与善仁。

帛书乙本中记为“予善天”,这个版本与上下文的联系更为紧密。

“予”字比较好理解,就是给予之意。

“天”字主要是指天的品性,老子在后面的章节中给出了详细的解释,这里咱们借用一下。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

这一句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损有余”,余是多余之意,而“损”就是损失的意思,这一句是说天道对多余的地方就不会再给予了,比如一个人的钱财已经富裕了,天道就不会再给予多余的钱财;第二层是“益不足”,也就是天道会补益不足之处,如果一个人缺钱,天道会给予他生财之道。另外,天道还有一个特性,就是不予回报。这三点是人应向天学习的。

所以这一句是说,智者默默助人而不求回报。实际上,不求回报反而能得到更多的回报。比如公司里有困难员工家中有人病重,领导组织大家捐款,还特意敲锣打鼓地送去,又组织媒体报道,非得让员工感恩戴德似的,反而伤了员工的自尊心。这个时候,如果你悄悄塞给这名员工一些额外捐款,虽然没人知道,但这位员工一定会对你感恩。当你需要时,这份人情会给你意外的帮助。这恰恰应了上一章咱们读到的“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道德经是写给谁的,道德经写的是什么(3)

第四件事——言善信。

这一句很好理解,就是说话要讲诚信。古人讲究一诺千金,是有道理的。

历史上,但凡朝令夕改的朝代都离土崩瓦解不远。今天,如果一位老板朝令夕改,这家公司的信誉一定不好,员工们也大都有样学样,一个个谎话连篇,而这样的公司业绩也大都不好,甚至走在了*的边缘。

这是因为公司已经失去了管理的准绳——制度。制度靠诚信来实施,管理者一旦失去诚信,就很难再取信于员工。你会发现,失信就像瘟疫一样迅速传遍整个公司,挽救已是亡羊补牢,老板只能望洋兴叹了。

第五件事——政善治。

这一句不是说一个人为政要善于治理,而是说,要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方法去管理政务,或者说是管理他擅长的事情。

为政也好,管理公司也好,要以长补短,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因为“治“这个字有管理、统治、治疗等约束之意,实施者对被实施者要有一定的震慑力,要使对方信服、臣服,这需要实施者的能力高于被实施者,所以要施展自己最强的一面,也就是擅长的事。

第六件事——事善能。

“能”在这里也有两层意思:第一层自然是指能力,是说做事要参照自己的能力而定,要做力所能及的事。如果不适合长跑,可以改为散步,同样起到健身的效果。对于公司来说也是一样。如果流动资金不充裕,可以选择做短效项目,没必要随行就市。

第七件事——动善时。

这里的“动”可以理解为行动。关于“时”的理解,可以结合“天时地利人和”来看。古代打仗就极为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诸葛亮草船借箭虽然是艺术创作,但也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再比如我们健身时要选择身体状态较好的时候,生病时切忌运动。还有比较讲究时机的是农耕渔猎。总之,时机对了,成功概率就高。

这七件事无不说明,聪明人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水到渠成,不必事事争先。

(三)不争故无尤

做到以上这七件事,人的内心会自然平静,平静了就不会事事争先,为利益疲于奔命,也就不会犯错了。

所以老子说:“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是写给谁的,道德经写的是什么(4)

身处职场的我们会发现,大到一家公司,小到一个部门,如果领导在管理过程中,一心想着为自己争取利益,那么

大家的利益就要受损;因为领导要管理的是集体的事,要考虑的也是集体利益。从某种程度来说,集体利益就是领导的个人利益。倘若你的领导遇事以自己的利益为先,比如给自己的佣金要高出员工好几倍,即使领导再操心于管理,作为员工在心理上也是不舒服的,总感觉领导是侵占了自己的利益。

倘若领导放弃私心,不为自己争取利益,事事以集体利益为先,那整个集体的凝聚力会空间高涨,员工们也会觉得领导在为自己争取利益,反而对领导感怀备至,也就不会有怨怼。我们算一算,这位领导得到的利益是不是更多呢?

译文

上善之人,好似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它身处大家所厌恶之地,所以最为接近“道”。

姿态要放低,心胸要幽深宽广,对人要默默付出不求回报,说话要言而有信,为政要以己之长治其之短,处事要适自身能力而定,行动要善于把握时机。

总之,因为不争的美德,所以才没有怨咎之事。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