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大调卡农与吉格(德语:Kanon und Gigue in D-Dur für drei Violinen und Basso Continuo),也称约翰·帕赫贝尔卡农(Pachelbe's Canon),是德国作曲家约翰·帕赫贝尔(Johann Pachelbel)最著名的作品。
卡农不只是一首曲子因为《D大调卡农》流传甚广,人们常直接以“卡农”来简称。但严格来说,卡农并非曲名,而是一种曲式。
“卡农”,是英语单词“canon”的音译,原意为“规则”,指的是“同一曲调在不同声部作持续模仿的复调音乐作曲手法”。这种作曲手法的优势在于,各声部此起彼伏、连续不断地模仿,能够使听者熟记音乐的主题。而随着用卡农技法所作的曲子越来越多,一种名为“卡农曲”的乐曲体裁也渐渐成型。
《D大调卡农》卡农的最早历史,可以追溯至13世纪的民间音乐形式。如轮唱曲这种小型声乐曲,就属于“各声部以相同间距进入的同度无终卡农(又称环形卡农,各声部的模仿周而复始)”,一度在英国非常流行。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佛莱芒学派(主要音乐家来自于今法国北部、荷兰与比利时南部)的作曲家对这种作曲方式尤为青睐,并加以发展。此后,卡农便常作为一种独立的小型乐曲或大型乐曲中的一个段落被运用。
约翰·帕赫贝尔(Johann Pachelbel)在当时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管风琴演奏家和教师。年轻的帕赫贝尔移居维也纳后,幸运地成为圣斯蒂芬斯大教堂(St. Stephens Cathedral)的副管风琴师,并获得了学习当时有影响力的作曲家的重要机会。
当时的维也纳是欧洲文化的中心,也正是年轻音乐家所向往的地方。他发现自己对意大利音乐风格情有独钟,而意大利音乐风格倾向于避免布克斯特胡德(Buxtehude)等大师的繁复。这并不意味着帕赫贝尔不是一位优秀的配器家,而是他喜欢丰富的旋律和多彩的、近乎透明的和声。
《D 大调卡农》约作于 1680 年,但确切日期不详。作品由三把小提琴和一个连奏组成(连奏通常由大提琴和管风琴组成,负责演奏乐曲的和声和低音部分,起到一种音乐粘合剂的作用,将演奏者粘合在一起)。
它没有单独出版。卡农之后的乐曲是吉格(Gigue)舞曲(一种活泼的舞蹈,类似于卷轴舞)。这首曲子同样令人愉悦,但却很少与更受欢迎的卡农曲一起演奏。
这部作品在创作之初,与帕赫贝尔已有的大量合唱、器乐和室内乐作品相比,并无任何突出之处。事实上,这也是帕赫贝尔创作的唯一一首卡农。帕赫贝尔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合唱曲和合唱前奏曲。这有两个原因,第一,写这些作品是他的工作;第二,有证据表明,帕赫贝尔认为这些作品在道德上和精神上都很重要。
卡农的“花样”《D大调卡农》就是一首经典的器乐小品。虽然可以算是世界上最出名的一首卡农曲了,但它却不是最复杂的。要论把卡农“玩出花样”的作曲家,就不得不提J. S. 巴赫。
说起来,他和《D大调卡农》的创作者帕赫贝尔还有些渊源:巴赫的哥哥是后者的学生,而巴赫的音乐启蒙者就是他的哥哥——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帕赫贝尔的音乐取向也会对巴赫的创作有潜在的影响。
在巴赫的音乐生涯中,创作了很多运用了卡农技巧的经典曲目,如《五首卡农变奏曲》。其中,这部《音乐的奉献》不得不提。《音乐的奉献》其实包含巴赫为普鲁士国王所创作的一系列曲谱。其中的第一首也是经典之一就叫“螃蟹卡农”。这首曲子中,两个声部互为镜像、也就是旋律的起点与终点是对调的,因此,螃蟹卡农也被叫作逆行卡农。
谱子里的两个曲调就像螃蟹爬,不断循环交替,又因为巴赫没有写结尾,所以整首曲子可以无限循环,在含义上也和莫比乌斯环对上了。
这样精巧的编排和独特的秩序感,不免让人称奇,也难怪有人会把巴赫作曲比作写几何题了。不过,或许是他玩得太高级了,当时很少有人能够理解这种音乐语言,普鲁士国王也没帮忙做什么宣传。最后巴赫只能自己出资印了一些送给亲友,导致这部后来获得“复调大全”称号的经典乐集被冷落多年。
当然,会用卡农的音乐大师不止巴赫,16、17世纪的很多音乐学家都在探索关于卡农各种复杂变化的可能性。
即便到了19世纪,一些交响曲和奏鸣曲也仍沿用这种手法,像是贝多芬就曾在《命运交响曲》中加入卡农。
卡农的“出圈”帕赫贝尔逝世后,音乐圈几乎没什么人记得这首曲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都是默默无闻的。可以说,《D大调卡农》自诞生以来,沉寂了整整几个世纪才被人发掘。
在这里插一嘴,虽然《D大调卡农》后来“出圈”了,但严格说来,只是出了一半。帕赫贝尔这首曲子的全称叫做《Canon and Gigue in D》,不过关注的人甚少。文中所提到的“卡农”,全部是这首曲子用到卡农的第一部分,所以,帕赫贝尔也被戏称为“半曲天王”。
目前能找到的关于这部作品的最早文献,发表于1919年,作者古斯塔夫在这篇论文中专门研究了帕赫贝尔,但文章本身的读者也不多,几十年过去也没什么人引用。直到1968年,因为法国指挥拜耶尔(Jean-François Paillard)室内乐团的演绎,它才真正“发迹”。
这位指挥家采用了一种浪漫的方式演绎了这首作品——速度更慢,曲调更悠扬。这个版本的演绎被收录在音乐遗产协会的年度作品集中,在整个20世纪70年代,它和根据它翻奏的其他作品开始频频出现在美国古典音乐榜的前列。
在流行音乐领域,《D大调卡农》的表现也相当出色,真正实现了古典和流行音乐领域两开花。同样是1968年7月,希腊乐队 Aphrodite's Child 发布了单曲“Rain and Tears” ——这是帕赫贝尔卡农的摇滚版,在欧洲很多国家,这支单曲都曾登上流行音乐榜榜首。
后来,这首曲子不断被演绎和改编,甚至成为背景音乐中“躲无可躲”的存在。因为影响力实在太大了,《D大调卡农》还曾作为代表人类文明的成就之一,被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通过人造卫星送入了太空。
到了80年代,《D大调卡农》被经常用于电影和电视剧中,并以此为载体开始逐渐流行起来。对这首曲子的传播推动最大的,莫过于1980年上映的奥斯卡金像奖影片《凡夫俗子》。
再往后看,还有我们非常熟悉的根据法国儿歌《雅克兄弟》重新填词改编而成的《两只老虎》,以及《黄河大合唱》都是运用了卡农手法的轮唱曲。
此片之后,《D大调卡农》开始在影视配乐领域“崭露头角”,并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达到顶峰——最高峰时期,仅一年就有18部影视作品使用它作为配乐。
而对中国观众而言,印象最深刻的可能是那部韩国经典电影《我的野蛮女友》。片中,率直美丽的女主明熙给男主牵牛提了一个要求,希望他在两人相识的第一百天亲手献上一朵玫瑰,并在众人注目中完成这项任务。而那一天,她也将坐在舞台上亲手演奏一曲的卡农。
卡农的温柔缠绵,使它经常出现在与爱情相关的桥段中,成为主人公之间的浪漫恋曲,如《假如爱有天意》《魔女幼熙》等,就连《爱情公寓2》中曾小贤想象张伟婚礼时的背景音乐,也是卡农变奏曲。
音乐赏析《卡农》之所以广受欢迎,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要归功于作品所使用的和弦级数和轻快、俏皮的旋律。如果对和弦进行分析,你很快就会发现帕赫贝尔使用了我们在成功的流行歌曲和许多其他更严肃的音乐作品中喜欢听到的所有和弦。帕赫贝尔为低音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机会,让旋律从大和弦和小和弦中迸发出来。(D 大调/A 大调/B 小调/F# 小调或 D over F#/G 大调/D 大调/G 大调/A 大调)。在音序结束时回到主和弦或五度和弦,总能将人的耳朵带回 D 大调的主调和和弦,但也给人一种继续前进的感觉。帕赫贝尔巧妙地设计了这种效果。
在卡农中,整首乐曲都重复着同一条长达八个音符的低音线(技术上称为 "固定低音",由 D、A、B、F#、G、D、G、A 组成),并在其上演奏和弦。首先听到的是低音,然后是第一小提琴演奏的下降线。卡农的本质是充满模仿。这意味着一种乐器模仿另一种乐器。接下来是第二把小提琴模仿第一把小提琴。最后,第三把小提琴模仿第二把小提琴。帕赫贝尔通过模仿来构建卡农的结构,并在整个乐曲中保持相同的低音线。
作为一部音乐作品,它可能会因过于重复而受到影响,但帕赫贝尔通过探索原始低音线的和声与旋律可能性,避免了这一问题。这首乐曲的表现力也很强,尽管帕赫贝尔最初可能没有在乐谱中加入动态(音量)标记,但旋律中的动态含义却能得到直观的诠释。它让音乐栩栩如生。
也许帕赫贝尔本人并不希望以这首朴实无华而又悦耳动听的乐曲闻名于世,但毫无疑问,它已成为古典音乐曲目中最受欢迎的乐曲之一。它也是许多其他作品的基础。包含或事实上完全复制帕赫贝尔和弦的歌曲数量之多,不胜枚举。
对流行音乐的影响帕雅尔的录音发行几个月后,有两个团体成功发行了以帕赫贝尔卡农为背景音乐的单曲: 希腊乐队 Aphrodite's Child 的 "Rain and Tears" 和西班牙乐队 Pop-Tops 的 "Oh Lord, Why Lord"。
2002 年,流行音乐制作人 Pete Waterman 称《D大调卡农》
"几乎是流行音乐的教父,因为在过去的 30 年里,我们都在以各自的方式使用它"。
他还说,凯莉-米洛格(Kylie Minogue)1988 年的英国冠军单曲《我应该如此幸运》(I Should Be So Lucky)的创作灵感就来自《D大调卡农》。
Pet Shop Boys 1993 年翻唱的《Go West》渲染了这首歌与帕赫贝尔卡农和《苏联国歌》的相似之处。
Coolio 1997 年的《C U When U Get There》就是以这首曲子的样本为基础创作的。
其他使用帕赫贝尔卡农和弦进行的歌曲包括 Ralph McTell 的《Streets of London》(1974 年)、Krakatau 的《Gemilang》(1986 年)、Green Day 的《Basket Case》(1994 年)和 Oasis 的《Don't Look Back in Anger》(1996 年)(但在结尾处有所变化),而 Maroon 5 则在 2019 年的单曲《Memories》中使用了帕赫贝尔卡农的和声序列(以及部分旋律)。
2012 年,英国 Co-Operative Funeralcare 公司编制了一份清单,列出了 3 万场葬礼中最受欢迎的古典、现代和宗教音乐。《D大调卡农》在古典音乐排行榜上名列第二,仅次于爱德华-埃尔加的《尼姆罗德》。
西伯利亚交响乐团(Trans-Siberian Orchestra)1998 年的歌曲《圣诞卡农》就是对帕赫贝尔《卡农》的 "改编"。JerryC 的版本名为 "卡农摇滚",是 YouTube 上最早的病毒视频(指像病毒蔓延一样通过网络平台社交媒体等分享传播而爆红的视频)之一,当时由 Funtwo 翻唱。
参考文献[1] Pachelbel’s Canon in D Major, CMUSE.org, Feb 13, 2018 by Dr Justin Wildridge
[2] Pachelbel's Canon, Wikipedia, [引用日期2024-04-28]
[3] D大调卡农,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2024-04-14]
[4] 为什么说《卡农》是《开端》最适配的音乐,国家人文历史,202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