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情 乡情 诗情
——《听听那冷雨》赏析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大自然慷慨的任一恩赐,古往今来、古今中外,都能在文人墨客兰质蕙心的咂摸下,如椽之笔的点化下,幻化成妙笔生花的文辞、澄澈空明的哲理,抑或是凝敛深沉的情感。究其原因,当然是作者情感的浇灌滋润了原本生硬单一的物化世界,使之成为了一片了无边界的情感汪洋,这就是“情动于衷而言于外”的笔墨世界,这也正是对古人所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注解。文章苟能如是,定当不朽,而余光中先生《听听那冷雨》则是斯文、斯辞、斯情之典范,低声吟哦 ,细细咀嚼,如梦如真,身心俱入氤氲雨气之中。 萧萧雨情 、悠悠乡情、淋淋诗情,交融纠结,俱在其中。
一、 滴不尽的冷雨
毋庸置疑,“雨”一直都是多愁善感的诗人们寄托感情的最佳道具,因为雨像刺绣一样勾勒出细细密密五彩的线,把自然之现实绣成生命的风景、迷人的诗章。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我们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下个结论:煌煌中华诗,绵绵不绝雨。
而《听听那冷雨》则可谓“一文写尽千般雨”,从头到尾,至始至终,“雨”字贯穿其中:行文开门见山,写听雨引起作者湿润润的情思;次写临摹缮写“雨”字在视觉上的美感;再段写嗅嗅闻闻那冷雨;接着对比美国生活写观雨意趣。文章自此,还未“见题”—— 听听那冷雨,读者切莫着急,前面还只不过是开胃的小菜、出场的锣鼓,在前文不动声色烘托和铺垫下,本文的高潮部分终于在“千呼万唤”中“始”出来——听雨的感受隆重而华丽地登场了。这部分“听雨”洋洋洒洒、纷纷扬扬,浓墨重彩、典雅万方。文章最后卒章显志,照应文题,以“听听那冷雨”收束全文。纵览全文,在感官上,“雨”沁入作者的眼、耳、鼻、舌、身;在时间上,唐宋明清幼时现在,连贯古今;在空间上,台湾大陆美国,神游千里。一言以蔽之,跳动飘洒自然之“雨”不可思议的成为了诠释作者思想深度和文字高度的耀眼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