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三国志这样记载道,足以见得关羽在三国时期那个风云动乱时局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而作为撰写《三国演义》这本名著的作者罗贯中,在书中描述的故事里,对于关羽、关二爷的描述也是非常之精彩,可后来的人却说关羽并不是那么完美,何出此言,跟着刀掌门不妨一探究竟。
关羽的英勇形象,后世誉为“关公”温酒斩华雄是《三国演义》中关羽封神的第一战,一战成名。
关羽当时还只是公孙瓒手下区区一个马弓手,名不见经传。所以众人听说关羽要出战,袁术等人都是不屑一顾。最后,只有曹操赐热酒一杯以壮行,戏剧的结果是酒还尚温,关羽那时就已经斩下了华雄的人头来到众人面前报捷。可谓是真勇般的实力,不得不佩服。
诛颜良斩文丑,一诺千金。
关羽一诺千金,言出必践的人格通过关羽“诛颜良斩文丑”得到了特好的展现。也正是因于此,曹操也对关羽施出招揽之心,可关二爷哪里还有这门心思,二话不说想都不用想,就选择定要找寻大哥刘备。哪怕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也在所不辞。
千里走单骑,报恩后寻旧主。
在千里寻兄的路上,过五关斩六将,一气呵成,关羽的勇者无惧气魄体现的淋漓尽致,义无反顾的决心。现在看来,都实属不易。其中,虽有曹操的帮助,路途艰辛还是难上加难。
“明褒暗贬”中的贬,因何而起官渡之战,诛颜良斩文丑引众人议。
少数人可能在这儿,就想用笔墨与之较量一下了。万军之中刺颜良是真,武勇是真,送了个文丑真的是无关痛痒,且是偷袭制敌。对于此番说法,你怎么看?
《三国志》曾记载:”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公从之。绍闻兵渡,即分兵西应之。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余里,良大惊,来逆战。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
看到《三国志》的记载之后,很多人便说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一书中”美化了关羽“,小人是也。那么,可以建议您去读读孙子兵法,要知道这可是战场,春秋三国,战火纷飞,每时每刻都需要兵家的技巧运用其中,才能活命。生逢盛世,便不知战场险恶。其中智慧,都在刀光血影,顷刻之间。
大意失荆州,归罪于关二爷。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写关羽在华容道义释曹操,”实则褒“关羽知恩图报、义重如山的人格;也有读者解读作者”实贬“关羽优柔寡断,可这些都并非史实记载。
而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和诸葛亮就没有责任吗?大意失荆州,现比喻因疏忽大意而导致失败或造成损失,有粗心大意、骄傲轻敌的意思。
三国人物的美化或丑化,都不应成为”笑柄“说到褒贬,其实在《三国演义》当中,多处都已出现。罗贯中先生在书中进行美化和丑化的人都不在少数,不为夸张的说,几乎没有一个圣人,大家都有跌宕起伏的故事。但这锅不应该都由罗贯中背,毕竟罗贯中写演义不光是要参考史料,还得借鉴民间传说。
小说所反馈出来的现实意义或理想状态,才显得更加栩栩如生,耐人寻味。
而对于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来说,无论褒贬都好像成为了一个谈笑风生的”笑柄“。这些人不去查阅相关史料,只凭几句他人的妄自菲薄,就对一部著作,一个历史人物发表评价。殊不知,没有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和自我否定的过程,说出来的话都轻飘飘,没有一丝重量,极其乏味。
至此,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用心阅读优秀的历史作品,知根知底去找寻最接近真实的文化底蕴,接近生活本质的哪些瞬间。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于三国有过这样一句点评:“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或详细或简单,或正面或侧面地多角度将关羽的形象跃然纸上。
更足以见得,关羽义勇之气,凛然天神的威武精神;“义不负心,忠不顾死”的君子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