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们对粗心大意、骄傲轻敌而导致过错或失误的人,往往会想到“大意失荆州”这个典故。但是,我们只要就事论事地细细琢磨一下史实,就不难发现,当年关公丢失至关重要的荆州要塞,不仅仅是他麻痹大意所造成的恶果,而是其中还隐藏着许多更深层次的原因。
第一,荆州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当时各方都早已虎视眈眈。据《三国志》介绍:荆州“北据汉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其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三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汇聚点,魏、蜀、吴三国均对此垂涎三尺。当时曹操想南下并吞孙刘势力,荆州就是最好的跳板与桥头堡,是他准备东进、西进的必经之路。如果没有荆州,将直接威胁到宛、洛地区的安全,曹操是绝不会置之不理的;对东吴的孙权来说,要想巩固江东地盘,荆州就是最理想的第一道天然屏障,如取得荆州“全据长江以守,以待天下大变”,这是孙权的大政方针;对刘备来说,诸葛亮早在《隆中对》中就已明确指出,“占据荆州,联吴抗曹,兵分两路,进击中原,一统天下。”荆州是他做梦都想得到的一块肥肉。刘备当时虽然已得了益州,但那里山高地僻,交通十分不便,经济又相对落后,根本无法解决军队与军马的给养问题,惟有占住富庶的荆州,才能形成一块像样的根据地。因此,他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将荆州轻易归还给孙吴的,这也就是刘备之所以“借了荆州而有去无还”的真正原因。
对于荆州这样的风水宝地,各方只要有机可乘就会拼尽全力去抢占,因此在这里要爆发一场战争,是在所难免的。
第二,刘备用人有误。对刘备一方来说,当时镇守荆州的最佳人选,应该是赵云,因他为人沉稳,智勇双全,又肯听从他人意见。特别是经长坂坡那场严峻考验,赵云面对千军万马心不慌,匹马纵横如入无人之境,最后血染战袍,历尽九死一生才救出了刘备的后人,充分显示了他“称万人敌,为世虎臣”的英雄本色。但是,刘备却认为他不是自己“桃园结义”的把兄弟,对他虽然相信但又不是最信任的人,如将荆州要塞交付给他,刘备有点不放心。
诸葛亮也是刘备当时考虑的轴心人物之一。他既是荆州重要性的发现者,也一定是全力保卫荆州的守护神。但因诸葛亮的兄弟诸葛瑾当时是孙权手下的谋士之一,如将荆州交给诸葛亮,他们兄弟俩会作什么私下交易?刘备心中无数。
张飞的为人与能力,刘备心中是有底的,他自然不适宜担此重任。因此,留下惟一可依赖的就只有关羽了。
刘备作为大哥,他心中完全知道关羽平时骄傲轻敌,刚愎自用,不会处理复杂的政治、军事上的矛盾。但终因他是自己的结拜兄弟,信得过,刘备就选他了——这是刘备在决策上的最大失误,也为今后痛失荆州埋下了直接祸根。1948年5月,*在西柏坡曾说过:“让关羽守荆州是一着错棋呢!关羽骄傲呢,关羽从思想上看不起东吴,不能认真贯彻执行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诸葛亮的战略意图。”
第三,连续二次从荆州调兵,致使荆州守军力量空虚,直接导致魏吴有机可乘。刘备带兵西征西川时,考虑到当时军中对关羽镇守荆州一事多有微词的客观情况,曾特意留下诸葛亮总守荆州,让关公去守襄阳要道,张飞则领四郡巡江、赵云屯江陵,这样,荆州的守备力量还算强大。
但是,刘备西进失利后,军师庞统在落凤坡前被曹操部将张任箭射身亡,他自己也在涪关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困境之中,因此急命诸葛亮迅速率兵救援。诸葛亮接令后,只好将镇守荆州的重任全盘交给了关羽,又从荆州守军中调走一万五千兵力,率张飞、赵云立即入川救援。这样,加上原先刘备带走的五万主力,二次调兵,从荆州共调走了六万五千兵力和一批战将,使荆州的守卫力量大幅度降低。正像司马懿献计曹操时所说的:“江东孙权,以妹嫁刘备,而又乘间窃取回去;刘备又据占荆州不还,彼此俱有切齿之恨。今可差一舌辩之士,贲书信说孙权,使兴兵取荆州,刘备必发两川之兵救荆州,即时大王兴兵去取汉川,令刘备首尾不能相救,势必危矣。”后来,孙权暗取荆州时,刘备确因首尾难能相救,但没发两川之兵来救荆州,导致荆州轻而易举地被孙权占领了。
第四,当时的孙刘联盟已出现了明显的裂痕。刘备借了荆州后迟迟不还,这已严重动摇了孙刘联盟的基础。但因当时有鲁肃在,在他苦口婆心的积极规劝下,孙权还能勉强维持着现状。但自从鲁肃去世后,来接替他的吕蒙,是一位积极主张谋算关羽,要用武力去夺回荆州的战将,因此情况就发生了急转直下。
当时孙权表面上还是想将孙刘联盟继续维持下去的,为挽救残局,他将妹妹嫁给刘备以后,还想娶关羽的女儿做媳妇。但是,却遭到了关羽的断然拒绝,并当面辱骂孙权派来提亲的使节,说“吾虎女岂配犬子!”气得孙权火冒三丈,半天说不出话来。关羽不能以大局为重,在政治上缺乏远见,在外交上更有不能善应对手的武夫式的通病,直接给孙刘联盟投下了一道致命的阴影。接着关羽又连招呼都不打,就擅自发兵去攻打襄阳。当大军因遭水灾而军粮发生困难时,他又招呼不打就擅自动用孙权手中的湘关粮米。关羽的目空一切,一而再地激怒孙权。正在这时,孙夫人因刘备一人带兵西征,抛下她不理不睬,气愤地从荆州回到了东吴娘家,并告知张飞、赵云在路上*了她的随身大将周善,截江夺走阿斗。孙权听后大怒:“今吾妹已归,与彼不亲,*周善之仇,如何不报!”于是,就下定决心,准备动用武力去夺回荆州!
第五,关羽在错误时间、错误地点,发动了错误的襄阳之战。刘备分兵西征后,荆州的兵力被一分为三,守军力量早已显得明显不足。这时关羽理应百倍警惕,集中有限兵力,确保荆州安全。可是,好大喜功的关羽,竟认为自己在“矢石交攻之际,千枪万刃之中,匹马纵横,如入无人之境,岂忧江东的群鼠乎!”尽管他当时已60高龄了,早已从一个年富力强的黄金时代步入力不从心的暮年残烛年华。而他面前的对手,战将已几代轮换,个个年轻力壮,单在年龄上就凸显出了严重的不平衡;加上关羽与孙权的关系已严重失和,曹操又在不断地从中挑拨,关羽的处境应该说是十分险恶的。但是关羽却未经任何人同意,错误地估计了当时的形势,自作主张地发动了襄樊战役,抽出主力,离开荆州去攻打曹操的地盘襄阳与樊城重镇,使荆州更处于岌岌可危的险境之中。
这时,曹操采纳了谋士司马懿的计策,一面速调5万精兵去救援樊城;一面联络东吴的孙权,要他立即暗袭荆州。孙权则一边表示愿与曹操言和;一边佯准吕蒙称病回家疗养,派无名小辈陆逊去接替吕蒙。因关羽最怕的对手是吕蒙,对于陆逊他是一贯嗤之以鼻的,因此认为对手没危险了,就从荆州又撤出部分守军去围攻樊城。就在这时,吕蒙却悄悄地连夜回到陆口前线,立即率兵向荆州进发。在快接近荆州时,他将精兵埋于船中,招募一些百姓来摇橹,将士们都穿上白衣,化装成商人,用以麻痹对方。吕蒙在一点风声都没泄露的情况下,重兵就顺利到达南郡城下了。当时南郡的太守与守将们,因平时与骄横的关羽向来不和,这时见敌方兵临城下,就纷纷投降吕蒙了。
吕蒙轻易取得荆州以后,为了收买人心,立即发布军令,不准*扰百姓,不准向民间索求财物,并对关羽及其将士的家属一律予以抚慰,照顾得比关羽在时还周到。
关羽得知消息后,本想待取了樊城以后再回救荆州。不料被曹操的5万援军*得大败而归,完全丧失了回救荆州的力量。他派人到江陵打听消息以后,得知家人与将士家属都得到了比以前他在时更为优厚的待遇,军士们都纷纷叛逃到吴营去了,弄得关羽束手无策。
当时,刘备与诸葛亮的大军远在西川,鞭长莫及;而据守在上庸等地的另两位大将,本来完全可以发兵来接应关羽,但因关羽平时的为人,早已使他们伤透了心,这时,他们在关节眼上却按兵不动,坐山观虎斗。到这时,关羽才知自己已陷入孤立无援的绝境了,只好无可奈何地去钻曹操为他特意设计的圈套:西走麦城(今当阳河容)。当时关羽可怜得跟他走的将士仅有十余人。他与他的儿子关平最后都被孙权的干将潘璋部下的马忠斩于刀下,结束了他辉煌而又窝囊的一生。
关羽痛失荆州,是意料之中的事。但这不仅仅是关羽的“大意”之故,正像题中的歇后语所说,“骄兵”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汉书·魏相传》中说:“恃国家之大,矜人民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
痛失荆州虽然是关羽造成的,但刘备、诸葛亮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同志曾说过:“关羽是愚蠢的,可悲的。”一向不大评论历史的*同志,对此也曾说过:“诸葛亮用人是讲手段的,但对关羽就非常迁就,甚至不讲原则,助长了关羽的骄傲情绪,故后来铸成大错。”
由于《三国演义》的“神化”,千百年来关羽竟成了智勇的化身、忠义的代名词,被历代朝廷褒封为“关圣帝君”,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但是我们从痛失荆州的故事中,略可看出历史上真实关羽的一些面目,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任何时候历史是不允许伪装的。凡是伪装,最终总是会水落石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