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碧云作品有哪些,黄碧云语录大全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05 09:57:10

1、张爱玲——吃饱穿暖的人爱她

最被过誉人

张爱玲的文学成就姑且摆在一边。张本身属于精致个人主义者,这成就了她在文学上的某种“清醒”,同时又导致其高度的自私自利,以及政治上的觉悟。不是说她没有一点同情心,比如偶尔看到市民被警察无端辱骂殴打,也会产生不平,但是稍纵即逝。只要自己过得好,一切都可以理所当然。

国仇家恨对她而言不算什么。她是一个极度缺乏行动力、惯于随波逐流的人。她不会主动去做汉奸,但如果这个机会找上她且有利于其生存,一样也会接受。同理,她也不会主动拥抱共党和新中国,找上她也愿意接受。之所以最后逃出去,因为其家庭出身及黑历史,让她感觉混不下去了,所以逃了,并不是因为有多么热爱国民政府或者厌恶专制之类。

她对谁都不亲,对谁都不爱,不要说政治了,就连家人,自己的亲弟弟,从小都没伤害过她的,她也在文中对其遭遇抱过同情,但是实际上从来不伸出援手。自己去世时,明知道留在大陆的亲弟弟生活窘迫,也没有说把遗产比如版税什么留给至少分一部分给自己唯一家人。

对于胡兰成,谈不上真爱,只不过爱情找上门而这个人又不赖就接受,至于对方有没有妻室,自己是否小三之类不介意,而胡落难后,想着的是如何干净利落摆脱他。他给胡跑路经费不是因为爱,而是避免其纠缠,而且一旦胡落败,影响到她,马上就对他没有“爱”了,变脸很快。在美国,为了留美,可以答应唯一向她示爱而自己并不喜欢的美国人,用结婚换取居留权。对方一旦重病,就态度冷淡下来,巴不得解脱。综其一生,就是自私自利的精致个人主义者,谁都不爱,对谁也不会真正托付,对一切信仰和政治理念保持距离,和谁都可以合作,但又随时抛弃。广义的角度讲,她那一阵的确算是“汉奸”,这是洗不白的,文章再好是另一回事,我们就事论事。但是,又不能说是真正的汉奸,因为她虽然政治观念薄弱,随波逐流加入谁都可以,但对各种政治势力都保持一定距离不让自己陷进去。她的血是冷的她是一个很复杂的人。我想,即便是她的粉丝,也很少愿意生活中有这样的只要不利于她就随时都撇清的朋友。她的自私自利个人主义导致她文章的超脱和一定清醒,但也限制其格局。人到一定的程度,就会不喜欢看她的文章,不是不好,而是这个世界太坏而很多三观正的人即便对世界失望但也不愿意宽容那些让世界变得更坏的人和事,包括那些精致个人主义者及其宣扬精致个人主义思想的文章。人们总还是内心渴望世界改变,看到有热血有理想主义的世界,即便自己的血已冷自己越来越现实。

2、萧红——最被低誉的作家

从文学方面来说,是早夭的天才。

从做人方面来说,一直是个不通人情世故的孩子。

萧红的影响一直局限在现代文学界内部,除了一篇节选自《呼兰河传》的小文《火烧云》,她的名字几乎不见于中小学语文课本和高考文学常识之中,而这两者恰恰是绝大多数国人知道一个作家的主要途径。她的名声远远小于文学成就低她很多的冰心、林徽因、苏青等人。

萧红只活了短短的三十二岁,创作时间也只有十年。而几部代表作足以留名二十世纪华语文学史。

萧红可以驾驭多种题材,大能写惊心动魄的《生死场》,在那里,生命如蓬草般低贱,文笔粗粝冷峻,令人触目惊心;小能写缠绵哀婉的《小城三月》,儿女呢喃,琐琐屑屑;还有乡愁与思考并举的《呼兰河传》,这部说不清是小说还是散文的作品,其厚重的一面,继承鲁迅遗志,挖掘国民性,对于国人浑浑噩噩的生活态度信笔写来,不置一句评语,却令人过目难忘;轻灵的一面,则直逼沈从文、老舍的风土描写,柔婉而细腻;甚至还有女家作都不太擅长的讽刺体的《马伯乐》。

萧红作品的缺点很明显,风景大于人物,描写大于叙事,结构散漫,随心所欲。这些她的老师鲁迅当时就指出了。但她是最会营造气氛的作家之一,那满纸自然鲜活的灵气简直要溢出来了。

现代文学史上很多作家写城市,比如茅盾、老舍;更多作家写农村,像鲁迅,沈从文。但像萧红把小城小镇写得像《呼兰河传》那么好的,太少太少。

3、丁玲

在最艰苦的年代投奔延安,可以说她对于革命是有期待的。但是,历史上左翼知识分子和革命的关系一直是矛盾的,一方面左翼知识分子倾向革命,这是和组织相同的;但是另一方面,左翼知识分子从五四走来,身上还有浓厚的启蒙主义色彩,因此要求“民主/思想解放”,向往“个性独立”和“平等”,这在当时的情形下是无法调和的。

在“事业”上,丁也是矛盾的,希望以笔为枪成为革命主角,可是在当时的环境下“最有文化”的是农民啊,同时恃才傲物,觉得自己和领导们是患难之交,所以往往无法正确的摆清楚自己的位置,总的来说,丁一直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女性。

她的人生比她的作品精彩。

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在医院中》直言延安的愚昧落后野蛮,杂文《三八节有感》痛批干部霸占女学生的恶行,在随后“整风”时却能全身而退。

解放后担任文联机关刊物《文艺报》主编,作协副主席,最终也没能逃脱反右。和丈夫发配北大荒养鸡。“文革”结束后念念不忘要组织上认定她没有“叛变”。依然坚持“文学为政治服务”的老调。

80年代美国华人作家聂华苓邀请他们夫妇访美,带她上咖啡馆。聂怕这个大陆出来的革命老太太不会喝咖啡,丁玲微微一笑,“50年前在上海我经常喝咖啡”。回来写散文《曼哈顿的街头》批资本主义的冷漠,不知道如果她看到今天中国也处处空巢老人该作何感想?

陈明爱她一生,几年前还为了她打官司呢。

她是洋小姐,她是女作家,她是革命者。

情爱纠葛不断,时代巨变不见(大抵是作者们吃太饱了):

4、黄碧云-代表作《她是女子我也是女子》-需要参加培训班的残次作品:

这一类的女性写作者,包括亦舒在内,都有点通病。叙事太过简单,故事单薄,人物气氛化动作化,好像永远在赶,永远来不及,怎么看都好像草草落笔的样子。

小说不应当是这个样子的,小说的细节应该是充分的,起承转合应该完整,事件与事件之间的过渡应该自然。你看张爱玲在《金锁记》里写十年过去了,用的是电影的手法。可是在当代女性作者的笔下,你永远不知道时间,怎么就从一个冬天走到了另一个冬天。最后连名字都懒得取。

同时本人对同性恋情没有任何偏见,但那种有话不好好说日子不好好过要死又不落气的文青笔调。鉴于本人不巧恰为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一类,平生之最烦恨那种MS每天都在并且只在过精神生活动不动就站在熙来攘往的人潮里风中凌乱内牛满面还扯着别人衣角不放手失心疯一般喃喃自语:“你是懂我的,只有你是懂我的,不是吗?”

懂你个屁!

5、亦舒:代表作:《我的前半生》-伪女权的前半身:

子君这个形象最初来源于鲁迅于1925年写下的《伤逝》。1982年,亦舒托着原故事背景讲述出一个女子的中年危机《我的前半生》,在香港给出走的子君须了个圆满结局。我们不说电视剧。就说说1982年的子君:再奋斗终究也是要回归家庭 。

很多人批评电视剧乱改剧情,直言亦舒笔下的女人“真”独立自主才能获得幸福。我很好奇,从家庭出来的子君,在奋斗几年以后嫁个手头更阔绰的男人,得到他的宠爱就是幸福吗?

小说版的子君,要的是“姿态好看”,离婚之后初上职场追逐者无数,最后突然发现自己有艺术天赋以艺术为生。这里是亦舒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可以带一点烟火味,油烟气,一点都不可以。

她拒绝前夫的复合多是因为现有的追求者已经出现了更好的,一双眼睛滴溜溜地转,她还是要在闲下来的时候一脸平静而破碎的表情,连女儿男朋友都看出她很“寂寞”。当然想要另觅佳婿并没有错。只是在亦舒笔下,男人成为女人一生的唯一解药,谈独立是远远未及的。女强人闺蜜最后嫁得如意郎君做全职太太,妹妹泼辣玩性大最后放低要求嫁了洋人,子君则换了一个金龟婿。

这里女性的奋斗就像是美国刚允许女性上大学时的情形,读书只是嫁人的筹码,而子君的奋斗故事只是她在婚恋市场上的锦上添花。

1925年的子君:究竟是爱情还是男人在影响女性

鲁迅笔下的子君和涓生的故事是一对平凡青年私奔,在柴米油盐中男青年磨灭了爱情,子君返家死亡,男青年纪念的故事。

里面子君说了一句:“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一句口号式的话语,并不是双方关系中的真实写照。子君在涓生被磨灭的爱情里兀自做着往事的温习,最后涓生和她说分手时,“她脸色陡然变成灰黄,死了似的;瞬间便又苏生,眼里也发了稚气的闪闪的光泽。这眼光射向四处,正如孩子在饥渴中寻求着慈爱的母亲,但只在空中寻求,恐怖地回避着我的眼。”子君始终是以一个孩子寻求依恋的身份去生活。

她最后被父亲接走。鲁迅先生看得很清楚:从夫回到从父,女性还是处在从属地位。

可以看到,近百年的女性努力之后,主流话语仍然把女性视为第二性。婚姻归宿仍然是女性的不二选择。

平权运动是为了让女性有做自己的选择的机会,而不是逼迫女性走上职场,回归家庭也好,工作岗位拼搏也好,都是一种选择。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女性在做选择的时候不仅仅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传统文化糟粕里根深蒂固的观点也在阻碍女性做出自己选择。女性因为生育特性,被附加家务等概念给女性的工作平衡问题施加压力。这是一个长远的问题,需要女性漫长的奋斗。

但是在作者的世界,你得漂亮,出身好,头脑灵活,风趣幽默,胸襟开阔,(背后讽刺他人并不能算心胸狭隘)并且不会受到负面影响(比如势力的母亲)才能拥有一个这样的前半生。

小说像亦舒的人生,禁不起推敲。

6、张小娴:代表作《面包树上的女人》-小女人的爱情,为什么要持续范建

对张小娴的文字以前略知一二,是感性得让人感觉不到这世上数理化的存在。

《面包树上的女人》实话说,写给十几岁二十出头的女孩看的,所以不能太深刻。以“我”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穿插着另外几个女孩的爱情故事,写得很浅,当然,正适合那群青春刚开始萌动的读者。“我”爱上才子,而才子的性情又捉摸不定,“我”又疑心很重,害怕他不爱“我”。但才子爱“我”却不善于表达,常常以沉默引来“我”的伤痛欲绝。分手了两次,也找了另一段感情,最终彼此都明白心里放不下对方,最后终于又走到了一起。

故事很老套,小说里的才子也只有在中学时代才觉得那是最佳择偶标准。那时很多小女生都会在懵懂期爱上才气逼人的男孩,但是结局往往不大好,都是互相伤害,这样才能显示出他们的与众不同。这个故事的浪漫,可以在读的过程确实让女生找到了中学时代情窦初开那种感觉,可是读完之后,理性的激素思维水平又恢复了正常。

张小娴说她最擅长的职业是谈恋爱,她的恋爱太童话了,很难想象自己一把年纪还装作十几岁的小女生在那里卖傻的样子。难道所谓的浪漫就是卖傻?痴情?大抵都是些自导自演的忧郁。两个人在一起,难道非要找些刺儿相互戳戳才够刺激?

恋爱是门技术活,要把理性和感性调和得当。所以留给张女子的时间不多了。

7、张曼娟:代表作《海水正蓝》-只记得封面不错:

她的文笔只适合做小品文,她由始至终都是一种女儿情怀在作文章。

但作者的外表至少很优雅。

她的文字没有什么可挑剔的地方,但是也不想读第二遍。

大抵上读书就像恋爱,要找脾气相投的对象。有些人恬淡静谧,带着一些隐秘复杂的暗涌,这不是我所爱的感觉。我喜欢明朗、透彻、自由、情感丰富、原则明确、大喜大悲,总之,是单纯的东西。可以繁复,但是每一丝单独的成分都清晰明确。

这本书里面,我喜欢俨然记,因为这一个故事有明确的超现实因素,有大爱和心死,有梦境,有僧袍。情感充沛到了空灵的佛的境界,把出世人的心胀裂,让他生病,让她将死。所以,就算是情节不那么完美,也够动人的了。

所以她还行。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