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孔令茹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她出生于书香门第,素手执笔,写尘世风景,写落花无语,叹息着人生的美丽与哀愁。仅凭诗词,她可与苏轼、陆游、辛弃疾相媲美,其所创的“易安体”,绚烂了中国诗词的整个花季。
我们将从六大篇章来解读李清照的部分诗词,和您一起与这位远在宋朝的女子细细谈。
第三篇章【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的相思情诗,李清照巧妙避开了怨妇心态,只单纯描写了自己孤独、盼归的心境,清芳高雅又淋漓尽致,让人不忍卒读。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与赵明诚婚后不久,赵明诚负笈远游,年纪轻轻的李清照被迫一人独守空房,在这期间,李清照文思泉涌,创作了许多因思念至爱丈夫的优美词作,几乎篇篇脍炙人口,有着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
“一剪梅”是词牌名。该词通过红藕、兰舟、大雁、明月、西楼、落花、流水等景物,勾勒出了一副精美的图画。在这样的凄美意境中,作者描写了清秋时节与爱人离别后的相思愁绪,为了排遣这种相思离别之苦,李清照在小河里独自划船,西楼望月却不见鸿雁传书,作者上阙文笔轻灵、飘逸,笔下行云流水不见相思痕迹,其实不言相思而相思早已自现。
这首词在上片开头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
“红藕香残”写室外之景,是目之所见,以荷花的凋谢象征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玉簟秋”写室内,是词人的触觉,枕席生凉也暗示词人与丈夫分别之后凄凉的内心感受。这一句通过视觉和触觉相结合的手法,点出季节,也为全词奠定了忧愁的感情基调。
接下来,词人按照时间顺序来写。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在出发前,词人轻轻地换下薄纱罗裙,然后独自泛一叶兰舟。“独”字正面点出词人孤独的状态,为下文写相思作了铺垫。词人泛舟荷塘,本想排遣离愁别绪,但在飘荡的兰舟上,词人仰望天空,“云中谁寄锦书来”,那云卷云舒之处,谁会寄来书信呢?
“云中”写词人舟中所见,“锦书”写词人舟中所思。盼望着收到书信,而又收不到书信,于是词人更进一步地联想到大雁传书的故事,不觉中,思念又深了一层。一直到泛舟归来,夜幕降临,“月满西楼”,词人的心中依然萦绕着相思之愁。
下片第一句“花自飘零水自流”,这是全词的过渡句。表面写景,同时也有象征义。“花”和“水”的意象照应着上片的“红藕香残”“独上兰舟”,而“花飘零”“水自流”又象征着年华的流逝。词人由此联想到自己在美好的年华里却和自己的爱人分别,为下文转到纯粹的抒情做准备。
这首词最精华、大家最广为传颂的莫过于下阙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仅仅十来个字,便胜万千言情文字,有年轻的网友们称李清照是写情词的高手。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词人的相思之苦无法排遣,愁思才从紧蹙的眉间褪去,转而又漫上了心头。这一“下”一“上”,没有丝毫的忸怩作态,简单到极致的用词,却已将满怀心事诉说得淋漓尽致。
古往今来,人情冷暖。此情慎重,奈何不堪现实。看多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看多了“晓来谁染霜林鬓,总是离人泪”,不禁为李清照的这份独自伤感而动容心疼。至少这些词中的离别,作者都与离人处在同一场景。
而这一句,也难免让人想到范仲淹《御街行》,“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同为写相思之愁,范仲淹的描写较为平直,少了一些起承转合的微妙,情感上的细腻也差了几分,而李清照的描写读来更有意蕴,将女子的愁肠抒发地更加曲折婉转。
古诗词里的相思之作有很多,诸如李白《清平调词》:“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相传这是唐明皇因宠溺杨贵妃,特意命名李白为其所作。诗中所写的这对有情人,越是相思越为离别苦,越是叫人不忍卒读。
李清照的这首相思词作是结合自然寓意的意兴之作,十分成功过地避开带有谴责夫君不归的怨妇情结,只单纯描写自己孤独、盼归的简单心境,使之清芳高雅。
作者/主播 孔令茹
后期/编辑 孔令茹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