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贞观时期,物阜民丰、四海升平,史称“贞观之治”。贞观五年(631年)的一次朝堂上,谏官学士魏征、虞世南、褚亮、萧德言等人奉太宗李世民之命编写的《群书治要》编撰完成,魏征上呈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大悦。《群书治要》分经、史、子三大类,收录唐代以前典籍六十六种,时间跨度从五帝到晋朝三千多年。魏徵等编撰者用了数年的功夫,从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采摭群书,剪截淫放”,于贞观五年编辑成书。共计五十卷,收录典籍六十六种,约五十余万言。内容以“务乎政术,存乎劝戒”为宗旨,做为唐朝政治参考的类书。是探索历代兴亡得失,以史为鉴的重要典籍。正如魏征在《群书治要》序中所言:“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唐太宗读后,谈到了对这部典籍的感受:“ 手不释卷,知风化之本,见政理之源。”
然而《群书治要》也是命运多舛,我们今天能看到它也是万幸。虽然此书在唐朝君臣之间影响很大,但是由于唐朝的雕板印刷不发达,此书只在宫廷和王府中传抄,民间并无刊载,据南宋初年《中兴馆阁书目》,此书在南宋秘府所存已残缺不全,大约至宋末元初已彻底亡佚。
不幸中的万幸,唐朝时的日本遣唐使抄录一分,带到日本,呈给日本天皇。被日本皇室和大臣奉为圭臬,成为研究中华文化的重要典籍。直到今天,日本宫内厅还保存着“金泽文库”中的《群书治要》手抄本,为镰仓时代日本僧人手抄。后来,此书归德川家康,他在得到这个本子后,曾于日本元和二年(1616年)正月命令用活字排印。但因为数量稀少,流传不广。此时,《群书治要》已缺失卷四、卷十三和卷二十,残存四十七卷。
日本天明元年(1781年),尾张藩主家的大纳言宗睦感慨于《群书治要》这样一部好书,未能得以流传实在可惜。他借到“金泽文库”中的手抄本重新校刊,利用六年时间活字排版印刷《群书治要》,之后馈赠给诸藩主和亲臣,这就是今天流行的“天明本”《群书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