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是哪个城市的人,范仲淹到底哪里人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06 00:56:31

主动请调贫瘠之地

范仲淹是哪个城市的人,范仲淹到底哪里人(1)

位于今天江苏省中北部的兴化市,直到北宋初年,还是南黄海之滨的一处犯人流放地。满地盐碱滩涂,人烟稀少,经济落后,文化尚未启蒙,实在是不太对得起县名“兴盛教化”的用意。当地支柱产业是依赖盐碱滩涂产盐,能种庄稼的土地则很少。来了位新知县,他是范仲淹。

但是天圣元年(1023),却有一位年轻的进士主动申请调到兴化来做知县。

范仲淹出身贫寒。他两岁丧父,母亲为了养活儿子,无奈携子改嫁。但范仲淹从小就立志读书成才,以天下为己任。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学时,他早晚苦读,白天读不完,夜里接着读。夜里困了小憩片刻,又继续读。有好几年,他晚上几乎都是和衣而卧。

那时的范仲淹,食物极为缺乏。他的日常饮食是:夜里取两升粟米,煮一大锅粥,第二天,用刀在冷却的粥上划个十字,分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吃;下饭菜则是一些姜蒜切碎,加入醋和盐煮熟。

应天府留守听说了范仲淹苦读的事迹,特地派人送来美味饭菜,范仲淹却谢绝了:“我今天尝到美食,今后再看到粗茶淡饭,就难以下咽了。”

某天,皇帝路过应天府,同学们都跑去围观,只有范仲淹不为所动,依然故我在书院里读书。同学问他为什么不去,范仲淹的回答霸气十足:以后有的是机会面圣

这就是范仲淹,性格极度自我克制,至为坚韧,富贵、贫贱、毁誉、欢戚,没有一样会打动他,同时他却又有着满腔济世情怀。

前任都成了宰相

范仲淹是哪个城市的人,范仲淹到底哪里人(2)

兴化捍海堰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27岁的范仲淹高中进士,六年后辗转来到了泰州西溪盐仓担任盐官。盐,作为宋代国家垄断的稀缺战略物资,为国家收取盐税的盐官,也是时人眼里的“美差”,风险小,油水大,升迁快。范仲淹有两位前任,吕夷简和晏殊,后来都成了宰相。

但范仲淹在意的从来不是个人富贵。到任后不久,他就发现,泰州治下的兴化一带之所以荒凉落后,是因为原本护佑着当地民生不受海潮侵害的捍海堰,自唐大历二年(767年)建成以来,历经唐末五代的频仍战乱,早已年久失修,满目疮痍,无法再承担拦海护田功能。

于是,海潮每每波涌浪卷,倒灌陆上,冲毁家园,淹没农田,也淹没承担国家重要赋税收入功能的盐场。生存堪忧的民众,自然纷纷逃离。

为此,范仲淹向上司泰州知州张纶建言重修捍海堰,以造福沿海黎民。看到范仲淹的呈请,张纶也深有同感,便继续向朝廷上奏请修海堰,并极力举荐范仲淹任兴化知县。奏折得到了仁宗皇帝批准:范仲淹知兴化县事,全面负责堤堰工程。

就这样,这年秋天,33岁的范仲淹来到了兴化。一到兴化,范仲淹就发现这里景致绝佳,从驿站向南回望,只见烟波缥缈,树木丛生,别有一种野趣,这是后人称为“南津烟树”的“昭阳十二景”之一;向北望去,一座庄严朴素的三闾大夫庙正屹立在河西岸。”三闾遗庙“也是是”昭阳十二景“之一。

但范仲淹觉得,这么好的地方,似乎缺少了一点文气。范仲淹心中有了主意:在兴化,他要做的,将不只是修建捍海堰。

当头一棒

范仲淹是哪个城市的人,范仲淹到底哪里人(3)

兴化县署,今范仲淹纪念馆

到任后,范仲淹立即着手调阅案卷,走访乡贤,咨询民情,考察地形,勘查常丰堰旧址,测算捍海堰土方,抽调精壮劳力,筹备筑堰工具……到第二年(1024年)秋天,一切准备就绪,范仲淹率领四万士兵和民夫,奔赴海滨,启动了捍海堰重修工程。

工程刚开始就遇到了当头一棒:一场几十年不遇的大风雪,夹杂着汹涌的海涛,冲塌了海塘修建工地,加上劳累冻饿,兵夫死伤达200多人。一时间,兵夫纷纷逃跑,官员无法阻止,但范仲淹和他的副手滕宗谅——即后来嘱托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的滕子京,冷静地他们坐下来和大家从容分析利弊,人心这才稍微安定了些。

出了这么大的漏子,工程自然是先停顿了,需等待上报朝廷再作定夺。此间,坊间谣传,死者数量被夸大成了数千人,朝廷大为震动,派下曾知海陵县的胡令仪前来调查。所幸,熟悉当地情况的胡令仪,坚决支持范仲淹继续修堤,并亲自参与了工程建设领导。这才使得工程重新得以顺利开展。

这以后,范仲淹每天顶风冒雨,不避寒暑亲临施工现场督察;施工经费不足,范仲淹就将自己的官俸贴上。在他鼓舞下,兵夫们也士气大振,不畏越往下挖流沙越多的艰险、热情百倍投入施工,工程进展因此大大很快。

经过三年多的艰苦施工,天圣六年(1028)春,一道绵延一百四十二里余,基阔三丈、高一丈五尺的的拦海大堤——捍海堰,终于再度横亘在了黄海滩头。

大堤贯通了南通、泰州、海州三州,其“束内水不致伤盐,隔外潮不致伤稼”,以堤分界、东盐西稼,这样,堤内百余里间那些被海潮浸泡过的盐碱地,很快又都重新变成了良田。海堰建成当年,就有1600多户流亡在外的居民闻讯归来。堤区盐业农业也随之迅速重新兴旺了起来。兴化自此由一片荒凉海滩渐成天下粮仓。

改范姓来纪念他

范仲淹是哪个城市的人,范仲淹到底哪里人(4)

兴化范仲淹铜像

只不过,这个时候,范仲淹已经不在兴化知县任上了。早在1026年(天圣四年),他就因母亲去世离职回家守孝去了,是他的上司张纶负责了海堰的后续修筑指挥工作。但这座堤还是被命名为了“范公堤”,后来几百年间,大堤几次重修扩建,从142里余延展到了500多里,但“范公堤”的称呼一直没有变。

更让人惊讶的是,在范仲淹离开兴化后不久,当地许多人就改姓范以纪念他。这似乎已不能简单地用崇拜和敬仰来解释了。

这是因为,范仲淹在兴化的短短三年间,所做的事情却影响了兴化此后千年直到今天,大堤只是他的闪亮政绩之一:以修筑大堤为契机,他多管齐下,一面兴修水利,一面整顿吏治,又“招流散、勉农耕,轻徭赋,赈灾荒”,彻底改变了兴化的经济结构,将兴化由一个盐业县变成了农业县。

范仲淹还在兴化大力兴办文教事业。自隋唐开科举以来到北宋初年,兴化籍进士一直很少,根本原因还是教育跟不上。结合自身求学经历,范仲淹决心兴建一所由官办的公共学校,让一些贫穷但品行出众的学生有书读。

选址时,范仲淹首先将目光放到了沧浪河畔,也就是后来的兴化南城外老坝头上。这就是范仲淹初到兴化时触景生情萌发的想法:沧浪之水景致绝佳,正可滋润这块充满灵气的土地,在此建学宫,当可使得兴化文脉如水悠长。

捍海堰停工期间,他常到南溪散心,当看到这里倚汀蘋渚、鸥鹭翔集、草色际天、绿波弥漫,眼界顿时轩豁,写下了颇具哲理意味的《南溪驯鸥》:

万物有常性,性无不贵生。

凤翔与骏奔,一一远害情。

鴥彼沙上鸥,皎皎霜雪明。

夜宿沧浪静,日浴沧浪清。

何以狎溪人,溪人淡无营。

衎衎自饮啄,依依亦逢迎。

徘徊两无猜,何慕复何惊。

然后,他又在南溪南端造了一座“沧浪亭”,为正方形的歇山顶单檐飞角凉亭,又在南溪北侧石码头上造了一座“濯缨亭”,为八面、重檐、翘角凉亭。这两座亭的名字,正是取自“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的典故。两亭之间用长廊连接,南接驿站、北连三闾大夫庙,使南溪西岸构成了一片完整景观带。

19年后,范仲淹的学生苏舜钦在苏州也建了座沧浪亭。那时苏舜钦刚被革职,范仲淹特意寄去了自己的一句诗“危言迁谪向江湖,放意云山道岂孤”安慰他,勉励其“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文教之祖

范仲淹是哪个城市的人,范仲淹到底哪里人(5)

兴化·景范中学

留存至当代的兴化宋代旧县署内,有一副对联:“昭阳采邑,文正儒基”。“昭阳”是兴化的古名,“文正”则是范仲淹的谥号。这副对联的意思,正是赞誉范仲淹奠定了兴化儒学大兴的基础。他建文庙,附设学宫,成为兴化最早的官办学校,也是当时全国最早的学宫之一,为兴化士人到学宫读书、会文,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兴化学宫建成后,范仲淹还延请外地名人学者来论道谈艺,讲学交流,大大开阔了兴化士人的眼界,激发了他们读书作文的兴趣,使得交通闭塞的兴化形成了重文教、好读书的良好风气。

此后,兴化学风日盛,人才迭出。自南宋咸淳至清末光绪,有262人中举,93人中进士,1人中状元。还有中国四大名着之一《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书画家郑板桥这样的文化、艺术大家。

这都仰赖于范仲淹任兴化知县时开一代风气的奠基之功。为表达对范仲淹的感恩之情,兴化民众在范仲淹任知县时所建的“古香堂”内设孔子牌位,并将范仲淹牌位陪祀孔子之侧。兴化还建了全国第一座范公祠——景范名堂,成为“昭阳十二景”之一;东门外大街以北则命名为文正里,也是为了纪念范仲淹。

今天,兴化宋县衙内还有范仲淹纪念馆,兴化市境内还有景范学校、文正实验学校、景范大桥等,都是对范仲淹在兴化知县任上筑堤、兴学、造福兴化百姓的纪念。兴化人认为,虽然范仲淹在兴化才短短三年,却是兴化教育始祖、百世之师。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