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指不沾泥古诗,十指不沾泥是哪首诗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06 05:14:48

十指不沾泥古诗,十指不沾泥是哪首诗(1)

在中国古代诗词的世界中,无数诗句生动再现了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与生活艰难。

诗人笔下的形象栩栩如生,他们既是生活的真实记录者,又是苦难的深刻见证者。当我们翻开千年的诗卷。

想起“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的卖炭翁;想起“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刈麦者;想起“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种田人……

令人遗憾的是,人们往往爱鲈鱼的鲜美、炭火的温暖、粮食的甘甜,又真的有多少人对这些劳动者投去悲悯的情怀呢?

十指不沾泥古诗,十指不沾泥是哪首诗(2)

【01】

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

当年嫁得君,为君秉机杼。

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机。

如何织纨素,自己蓝缕衣。

官家榜村路,更索栽桑树。

——唐·孟郊《织妇辞》

丈夫是农民,我是农妇。当年我嫁给丈夫,便开始在夫家从事纺织劳动。我一天天疲劳下去,越来越没有气力,却一刻也不能停止纺织。

为什么我织出来的是细白的丝绢,而我自己穿的却是破烂衣服。官府在村中的道路上张贴告示,要农民广栽桑树养蚕缫丝。

公元812年(唐宪宗元和七年)夏四月,“敕天下州府民府,每天一亩,种桑二树,长吏逐年检计以闻。”其时孟郊因老母病故,丁忧去官,寄居洛阳,面对亲眼所见的事实,他悲痛不已,含泪写下此诗。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典型的男耕女织的社会,但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所谓的“女织”是相对的大多数劳动妇女白天是“田中女”,晚上要“秉机杼”。

这种现象许多纺织诗都有所反映,如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

女主人公白天劳累已疲惫不堪,晚上还要不停地当窗织纨素。如此劳碌,自己穿的却是“蓝缕衣”。

那么她辛辛苦苦织的纨索哪儿去了呢?“官家膀村路,更索栽桑树。”官家已贴出告示,要农民植桑养蚕任其挥霍。

至此,我们恍然大悟,原来“官家”就是劳动人民受苦受难的真正根源。史载,当时官府除了征收正税外,又有“杂调”,更有所谓“临时折估”、“临时索取”,丝茧税也随之加重。

诗的开头直呼“夫”,似乎“妾”是怨恨自己嫁给他不曾有一天好日子过。最后笔锋一转,揭示出自己受苦的真正根源。

全诗借用织妇的口吻,语言直白如话,诗意层层逼进。明里是“闺怨”之辞,暗里是刺官之语。

诗人通过“指夫说官”的手法,含而不露地给敲骨吸髓的统治阶级一击。

孟郊性格孤直,仕途坎坷,潦倒一生,自称“贫孟”、“穷老”、“病叟”。

其诗多抒写忧怨之气,反映民生疾苦,语言平易而善锤炼,被苏轼誉为“诗从肺腑出,出则愁肺腑”。

人生的许多情境,别人不可以替代自己去体验,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够体会,才会有如此大慈大爱。

十指不沾泥古诗,十指不沾泥是哪首诗(3)

【02】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宋·张俞《蚕妇》

一个住在乡下以养蚕为生的妇女,昨天到城市里去赶集并且出售蚕丝。回来的时候,她却是泪流不断,伤心的泪水甚至把手巾都浸湿了。

因为她在都市中看到,全身穿着美丽的丝绸衣服的人,根本不是像她这样辛苦劳动的养蚕人!

张俞的诗歌作品并不很多,但是这一首《蚕妇》,使他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大舞台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蚕妇》写在北宋时期,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的讽刺和批判。当时的封建朝廷,在自己浪费无度的同时,又对外敌妥协,更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人民生活痛苦难言。

诗人就在这一大背景下,描写了一位整日辛苦劳作,不经常进城,一直在贫穷的乡下以养蚕卖丝为生的普通妇女的遭遇。

妇人昨天进城里去卖丝,回来的时候却是痛哭流泪。因为她看到,城里身穿丝绸服装的人,都是有权有势的富人。

像她一样的劳动人民,即使养一辈子蚕,也是没有能力穿上“罗绮”的……这首诗揭露统治者不劳而获的不合理现实,极有说服力。

其实这两首关于养蚕的诗意思很贴近,这也与生活中的我们,菜农吃菜尿,渔夫吃死鱼一样一样的感觉。

十指不沾泥古诗,十指不沾泥是哪首诗(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