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解析完整版,世说新语全解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06 20:10:39

世说新语解析完整版,世说新语全解(1)

曹丕像。 (IC photo/图)

作为一个皇帝,曹丕治国水平如何?作为文学史上必须要提的“三曹”之一,曹丕的创作在什么水准上?这些都是富有争议,很容易写出长篇大论的话题,也都是《世说新语》不关心的话题。

最令段子手关注的,自然是宫斗。

《世说新语》中曹丕迫害兄弟的段子

曹丕和曹植怎么争太子的故事,《世说新语》倒也没讲,但讲了曹丕当了皇帝后,怎么迫害兄弟们的。“尤悔门”说:

魏文帝忌弟任城王骁壮。因在卞太后阁共围棋,并啖枣,文帝以毒置诸枣蒂中。自选可食者而进,王弗悟,遂杂进之。既中毒,太后索水救之。帝预敕左右毁瓶罐,太后徒跣趋井,无以汲。须臾,遂卒。复欲害东阿,太后曰:“汝已*我任城,不得复*我东阿。”

任城王是曹彰,著名的黄须儿。他和曹丕都是卞太后所生,曹丕字子桓,曹彰字子文,春秋霸主中,最无争议的就是齐桓晋文,曹操给儿子起这样的名字,寄托着自己当时的志向。

曹彰是曹操所有儿子中最勇武的,曹丕忌惮他,就和曹彰在母亲的阁中下棋,手边还放着一盘枣子,而有些枣子是枣蒂里下了毒的。

曹丕挑没毒的吃,曹彰自然随手拿了就吃。

于是曹彰就中毒了,卞太后赶紧要找水来救他,可是曹丕已经事先命人把装水的瓶罐都打碎了。

太后光着脚冲到井边,可是打井水的器具却不见了。

片刻功夫,曹彰就死了。

曹丕又想害东阿王曹植。

太后说:“你已经*死了我的任城王,不许再*我的东阿王!”

早有前辈学者指出,这个故事有破绽:

第一,查史书,曹彰进京都见曹丕,又突然暴毙,是在黄初四年(223年)五月,枣子是秋季水果,这会儿还没熟。——当然可以硬解释,兄弟俩吃的不是新鲜枣子,而是晒*枣子。

第二,黄初四年,曹植是雍丘王,要到太和三年(229年),才被侄子魏明帝曹叡徙封东阿。那时曹丕都已经死了。——当然也可以硬解释,史书上的人物称谓往往是不严谨的,使用后来更有名的称号也不奇怪。

第三,曹丕要害曹彰,为啥要当着母亲的面,弄得这么麻烦,自己还冒着生命危险?毕竟一边下棋一边挑枣子,一个走眼,可就把自己的命搭进去了。——硬要解释,只能是《世说》里这一节,是一个长故事里的片段,前面应该有曹丕多次想下毒,曹彰就是谨慎不吃的情节。

当然,对这种故事更理性的办法,还是不要解释,就当它是段子好了。《三国志》说得很清楚,曹彰“疾薨于邸”。曹彰是不是生病死的,史书有可能隐讳撒谎,但曹彰死在自己的住处,这个没撒谎的必要。

《世说新语》里自然也有曹丕迫害曹植的故事,“文学门”:

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著名的曹植七步诗的故事,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叙述,就是这个。当然,后来又衍生出很多版本。一种变化是缩减为四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另外还有个更复杂的故事:曹丕让曹植赋一首关于斗牛的诗,要求是“走马百步,令成四十言”。于是曹植一边策马而驰,一边揽笔作诗,转眼《斗牛诗》赋成,看时间还有富余,又以一种画蛇添足的精神,写了这首“相煎何太急”。

这个版本见于《太平广记》,据说也是从《世说新语》里抄来的,可见今本《世说》不全,在传抄中丢掉了不少内容。虽然这个版本赋诗用了百步,但曹植能在疾驰的骏马背上,一手持牍,一手挥翰,骑术着实了得,倒是见得文武双全。

“七步诗”的故事,自然基本可以肯定也是假的。曹彰确实很可能是曹丕害死的,曹丕确实想过害死曹植,手足相残的故事又很容易引起民间共情,所以也就不怪人们要以此为题材编故事了。

曹丕爱美女

《世说新语》对曹丕感兴趣的另一个话题,是好色,尤其是曹操和曹丕父子俩都好色,抢女人的故事,更是为人所喜闻乐见。“尤悔门”说:

甄后惠而有色,先为袁熙妻,甚获宠。曹公之屠邺也,令疾召甄,左右白:“五官中郎已将去。”公曰:“今年破贼正为奴。”

曹丕的甄后德行又好,长得又美。她原先是袁绍的儿子袁熙的妻子,很受宠爱。曹操屠邺城,下令立即传见甄氏。

身边人禀报说:“五官中郎已经把她带走了。”——这个称谓也不大对,曹操破邺,是建安九年(204年)的事,曹丕任五官中郎将,却是建安十六年(211年)了。

曹操说:“今年破贼正为奴。”这次胜利的果实,都被这奴才拿走了。

破邺城,是袁曹之争收官阶段最惨烈的大战。这次曹操其实没有屠城,但长期围城导致饿死了很多人,破城后军纪又不大好。这个背景下看这句话,显得曹操格外轻佻。当然,史书上也会讲到,“轻脱”“轻易”正是曹操的性格。

另一个故事是:

魏武帝崩,文帝悉取武帝宫人自侍。及帝病困,卞后出看疾。太后入户,见直侍并是昔日所爱幸者。太后问:“何时来邪?”云:“正伏魄时过。”因不复前而叹曰:“狗鼠不食汝余,死故应尔!”至山陵,亦竟不临。

曹操死了,曹丕把父亲宫中的女人都拿过来侍奉自己。

曹丕只当了七年皇帝,就也得了重病。

他母亲卞太后来探视他,一进内室,看见值班、侍奉的都是熟人,丈夫身边的那些小狐狸精,都到儿子身边来了。

太后就问她们:“你们什么时候转岗的?”

她们说:“正在‘伏魄’时就过来了。”——伏魄也就是复魄,这是人刚刚咽气时的一个仪式。也就是曹操才死,人拿着他的衣服爬到屋顶上,高喊“魂兮归来”的时候,曹丕就把这些女人接手了。

太后便不往前走了,叹息说:“狗鼠不食汝余,真的该死!”这是《左传》里的典故,被人所轻贱的人,吃剩的东西,别人就不会吃。卞太后这里说曹丕吃剩的东西,狗和老鼠也不吃了,就是禽兽不如的意思。

后来曹丕去世,太后到底也没去哭吊。

曹丕喜欢美女,还喜欢向人炫耀自己的美女,“言语门”说:

刘公干以失敬罹罪,文帝问曰:“卿何以不谨于文宪?”桢答曰:“臣诚庸短,亦由陛下纲目不疏。”

刘公干就是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

刘桢因为失敬犯了罪。曹丕问他:“你为什么不注意法纪呢?”刘桢回答说:”臣确实平庸浅陋,但之所以犯罪,也是由于陛下的法网太严密了一点。”

那么,刘桢倒是因为什么事“失敬”的呢?

说起来还是和那位袁熙的媳妇、曹操也想要的甄氏有关。

建安十六年曹丕当了五官中郎将之后,刘桢成了他的文学侍从之臣。一次酒酣,曹丕让甄氏出来拜见。别的宾客都赶紧伏低,表示非礼勿视,我不敢看您的女人。这大约正是曹丕的目的,就是要看大家慌乱伏倒的样子。

只有刘桢保持平视,于是曹丕动怒,逮捕了刘桢,减死一等,罚到输作部去干苦力,磨石头。这段对话发生在曹丕又赦免了刘桢的时候。

曹丕这么干是有瘾的,后来甄氏失宠被废,曹丕最宠爱的是郭氏了,——郭氏的名字非常直白,她爹觉得,“此乃吾女中王也。”就给女儿起名叫“女王”。

曹丕又让女王大人出来见宾客,大家自然都吸取刘桢的教训,赶紧伏低,这次曹丕说:“卿仰谛视之。”你可以抬起头仔细看。

看起来,你们看不看并不是重点,重点是我要你怎么样你就要怎么样。

曹丕的公子哥儿习气:促狭乎通达乎

看《三国演义》这样的小说,容易觉得曹植文采横溢而飞扬跳脱,曹丕却是个深沉阴鸷的形象。实际上曹丕的公子哥儿习气一样很重,这在史书中的记录,简直俯拾皆是。

所以,前面说的曹丕罚曹植七步作诗的故事固然不可信,但有人说,曹丕要弄死曹植,办法多得是,不必多此一举,这个逻辑却未必对。因为曹丕兴致来了,干点循规蹈矩的人看来多此一举的事,是很常有的。

《三国演义》讲,刘备在徐州的时候,曹操派刘岱、王忠讨伐他,结果被刘备轻松击败。这件事历史上是真都有的,王忠这个人,还有一段往事:李傕郭汜之乱的时候,关中地区大饥荒,走投无路的王忠吃过人。

后来王忠归顺了曹操,曹丕知道他的经历,就让人把髑髅系在王忠的马鞍上,大家一起看笑话。

绝境之中,只有吃人才有一线生机,这时应该怎么办?这是著名的伦理难题,坚决不吃者令人敬仰,怎样看待吃人者,却很容易引发激烈争辩。但无论如何,戏弄这种情势下的吃人者,那是过分轻佻而残忍了。

王忠毕竟不算是大人物,如果换成国家重臣,曹丕开起玩笑来一样肆无忌惮。

黄初五年(224年),曹丕下诏让高阶武将们都到自己的宠臣吴质的住处聚会。在座人物里,上将军曹真是胖子,中领军朱铄是瘦子,吴质就找来个演员,以胖瘦为话题说段子。

曹真自以为尊贵,开不起玩笑,对吴质怒吼:“卿欲以部曲将遇我邪?”旁边还有起哄的,曹真越发恼怒,拔刀瞋目说:“俳敢轻脱,吾斩尔。”这演滑稽戏的再敢没轻没重,我斩了他!

吴质当即怼回去:“曹子丹,汝非屠几上肉,吴质吞尔不摇喉,咀尔不摇牙,何敢恃势骄邪?”这意思,你又不是屠夫案板上的生肉,根本是煮熟的肥油,入口即化的,嚣张个啥。

朱铄和吴质是老相识,曹丕做太子时,他们都名列“四友”,朱铄起身想来劝解,吴质也对他吼:“朱铄,敢坏坐!”你给我好好坐着,还轮不到你说话。

于是朱铄脾气也上来了,拔剑斩地,闹得不欢而散。

这一次,在前面闹得凶的虽然是吴质,但背后却也是曹丕支持的。

历来评价,都说“魏文尚通达”,无论好色还是乱开玩笑,另外还有热衷做各种游戏,疯狂沉迷于打猎之类,笼统而言,都可以算作“通达”。

通达本来不见得是坏事,甚至算颇动人的品质。但曹丕通达的同时,性情却又很促狭,挟皇权之威,就成了肆无忌惮羞辱人,如著名的气得于禁吐血而亡的事,更是典型的事例。而最终导致“举世贱守节”的结果,也就毫不意外了。

陈寿的评价

《三国志·文帝纪》最后,陈寿评论说:

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

剥去高级的形容就会发现,陈寿话说得非常损。有朋友把这句翻译为:“曹丕可有文化了,要不是缺德,可是个好皇帝啊。”可谓相当精准。

最后看下《世说新语·伤逝》中的一则:

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

建安二十二年,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的王粲王仲宣去世。

曹丕参加了他的葬礼,他对往日常在一起游玩的人说:“死者喜欢听驴叫,大家不妨各学一声驴叫来给送行。”

于是追悼会就成了驴骡市。

这个故事常被人用赞赏的口吻说起,认为曹丕用不守礼法的行为寄托了对亡友的深情。

实际上不守礼法是真的,但曹丕的心态,未必不是恶作剧,至于有多么深的友情,恐怕很难说。

不过两年之后的建安二十四年,是曹魏的多事之秋,所谓“当建安之三八,实大命之所艰”。

当时曹操远征汉中未归,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曹魏的都城邺城,则发生了政变,不少高干子弟都卷入其中。

这当中,就有王粲的两个儿子。

留守邺城的太子曹丕,这时表现出很强的应变和调度能力,铁腕镇压,迅速平定了叛乱。

王粲的两个儿子,都被处死。后来曹操听说了消息,感叹说:“孤若在,不使仲宣无后。”曹操显得比曹丕也要心慈手软一点。

若死后有知,他年曹丕与王粲泉下相逢,能再作一声驴鸣否?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刘勃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