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44年,李白此时43岁,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离开了长安。看着李隆基赏赐的大笔的银子,李白盘算着,去哪里玩呢?洛阳牡丹甲天下,东都洛阳,是仅次于长安的一个大城市,文化发达,古迹众多,对了,就去洛阳,何不潇洒走一回呢?
这一年杜甫32岁,苦逼的他应试进士不第后,他也盘算着,干脆和年轻时一样吧,行万里路,破万卷书,继续漫游四方吧。去哪里呢?洛阳吧,姑母家在那里,先去看望她老人家。
于是,秋高气爽的一天,在洛阳龙门的奉先寺,两位最伟大的诗人在随意地游览着,机缘巧合,他们碰面了,对了对眼神,确认是找对了人。
近代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在《杜甫》中由衷地赞美道:“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除孔子见老子,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了。”
两人早已互相听说过对方的名声,因此二人是一见如故,惺惺相惜,相见恨晚。
“白哥,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今天终于见到你了,真乃三生有幸啊。”杜甫兴奋地拱手致意。
李白咧开大嘴,仰天大笑:“甫弟,我也早就听说你的诗名了,没想到你这么年轻有为啊。”
“白哥,你的诗浪漫飘逸,雄强豪迈,我得好好跟你学啊!”杜甫微笑着诚恳地说道。
李白摆摆手,由衷地说:“甫弟,你的诗沉郁顿挫,韵律工整,这一点谁也比不上你啊。”
“走吧,甫弟,哥哥我请客,会须一饮三百杯,我们来个一醉方休。”李白热情地发出了邀请。
一位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出身于商人家庭,性格外向,交友广泛,自由奔放,行侠任性。
一位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出身于官宦人家,性格内向,家学渊源,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两人性格互补,对彼此的才华非常仰慕,对彼此的诗歌风格非常欣赏,知音世所稀,他俩没有文人相轻,由此结下了一辈子的深厚友谊。
据史料记载,李白与杜甫实际的同行次数有三次,后来他们相约一起游梁宋,在太行山访仙问道,还遇到了另外一位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第二年他俩又相约逛东鲁,在山东大地寻隐士高人。
每次出游,他们都同行共眠,白日放歌须纵酒,夜间幽梦同被窝。他们互相交流人生,探讨作诗的艺术,共同的观点加深了彼此的美好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