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过半,受疫情影响,神兽们多半还是被困家中,家长们即使经过了上半年的焦头烂额,依然纷纷表示亲子教育"压力山大"。为此,老高818特别推出"诗里淘金,抬扛有理",从诗词教育着手,跳出呆板的诗词释义,多维度解读古诗词,让家长及孩子们畅享"诗和远方"。
《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首充满了童趣的小诗,是无数中国人"人生的第一首诗歌"。还记得2018年开年,那部由北大"芳心纵火犯"撒贝宁主持、豆瓣评分9.0的国产综艺《经典咏流传》第一季中,王迅与四岁的诗词"神童"王恒屹用一种特殊的展现方式,给观众们带来了一场不一样的精彩演绎,萌翻全场。
儿童的诗词教育应该是灵活多变、活泼有趣的。读老高818"诗里淘金",在一问一答中向孩子们传达古人对审美的观念,亦或是对人生价值观的理解,父母再也不用担心神兽们读诗时的十万个为什么了!
《咏鹅》八问初唐诗人骆宾王7岁写的《咏鹅》,是国人幼学必读的经典。
在解读(翻译)这首诗时,父母一般照本宣科,告诉孩子:"白鹅啊白鹅,弯着脖子向天空唱歌。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的水波。"
如果父母有些诗词功底,从诗歌美学上再进一步鉴赏,会对孩子说:"这首诗以一个七岁小孩的眼光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得极为生动活泼。第一句三个"鹅"字,是诗人对鹅的亲切呼唤,也可以理解为模仿鹅的叫声;第二句"曲项向天歌"。曲,弯曲。项,就是脖子。曲项即弯着脖子。歌,唱歌。该句写鹅鸣叫的神态,给人以声声入耳之感。鹅的声音高亢嘹亮,一个"曲"字,把鹅伸长脖子,而且仰头弯曲着嘎嘎嘎地朝天长鸣的形象写得十分生动。这句先写所见,再写所听,极有层次。
以上是写鹅在陆地上行进中的情形,下面两句则写鹅群到水中悠然自得游泳的情形。小诗人用一组对偶句,着重从色彩方面来铺叙鹅群戏水的情况。鹅的毛是白的,而江水却是绿的,"白""绿"对照,鲜明耀眼,这是当句对;同样,鹅掌是红的,而水波是青的,"红""青"映衬,十分艳丽,这也是当句对。而两句中又"白""红"相对,"绿""青"相对,这是上下对。这样回环往复,都是对仗,其妙无穷。在这组对偶句中,动词的使用也恰到好处。"浮"字说明鹅儿在水中悠然自得,一动不动。"拨"字则说明鹅在水中用力划水,以致掀起了水波。动静相生,写出了一种变化美。
一首诗中,有开篇"鹅!鹅!鹅!"的声响美;有"曲项"与"向天"、"白毛"与"绿水"、"红掌"与"清波"的对比写出鹅的线条美与色彩美;有"歌"、"浮"、"拨"等字写出了鹅的动态美。听觉与视觉、静态与动态、声音与色彩完美结合,把鹅的形神活现而出。
怎么样?如果这首诗被你这样鉴赏性解读,是不是一下子高大上风雅颂起来了。看着对你投来满是崇拜目光的孩子,你洋洋自得地合上书本,感觉自己教得要比别的家长更牛的时候。且慢!我要问你下面几个问题,你觉得真的读懂了这首诗了嘛?
1、为什么诗人要写"鹅",而不是鸡鸭?
2、为什么第二句写"曲项",而不是"曲颈"?不都是指脖子吗?
3、唐朝的人为什么爱养鹅?
4、第三句"白毛浮绿水",为什么不是"绿水浮白毛"?这样才符合科学认知啊。
5、第三句为什么说"绿水",而不是其他的白水,蓝水?
6、第四句中,"红掌拨清波",明明我们现在看到的大鹅的掌是"橙黄色"的,难道唐朝时的鹅跟现在的鹅有什么不同吗?
7、第四句的"清波"是不是错了,如果按照上下句对仗关系,是不是应该写"青波"才对?
8、鹅不在岸上溜达,跳到水里做什么?是为找小鱼小虾吃吗?
不能再提更多的问题了,我已经看见你正在找板砖,要来拍我了。你说我抬杠,那么咱就把这8个问题当做"杠"来抬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