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品,禁止转载】
学习目标:
1⃣认识“彭、拟”等9个生字,会写“彭、拟”等14个字,会写“拟定、参谋”等词语。
2⃣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两个部分的内容。
3⃣能找出描写*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一代伟人的内心世界,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结合资料,说出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五、写作背景
抗美援朝战争的起因: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公开宣布对朝鲜进行武装干涉,并令美国海军第7舰队侵入台湾海峡,侵占中国领土。台湾美国当局不顾中国政府的一再抗议和警告,于10月初命令美军越过三八线向中朝边境鸭绿江、图们江地区进犯,并在此前8月下旬开始,以及侵略朝鲜的空军飞机侵入中国领土,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的城镇和乡村,严重威胁中国安全。
抗美援朝战争: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纠集“联合国军”进行武装干涉,并派遣美海军第七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此后,侵朝美军越过三八线,直逼鸭绿江,并出动飞机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城市和乡村,把战火烧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之上。面对美国侵略,应朝鲜劳动党和政府的请求,为维护正义,保卫中国领土安全,捍卫和平,中共中央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果敢承担起保卫和平的历史使命。
毛岸英烈士简介
毛岸英,1922年10月出生。8岁时,由于母亲杨开慧被捕入狱,毛岸英也被一同抓进监狱。
1936年,毛岸英和弟弟毛岸青被安排到苏联学习。1946年,毛岸英回到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新婚不久的毛岸英主动请求赴朝参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俄语翻译兼机要秘书。1950.年11月25日,毛岸英同志在美空军轰炸机进行轰炸时壮烈牺牲。
*主席简介
*,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从1949年到1976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
六、课文理解
❤ 课后习题: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写*看到有关毛岸英在朝鲜牺牲的电报后,心情无比悲痛。
第二部分写*在面对毛岸英的遗骨是否归葬这一问题时,内心经历了艰难的抉择,最后做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决定。
❤ 课后习题: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这是对主席的动作描写,已经热了几次的饭菜,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虽然没有撕心裂肺地呼喊,没有泪流满面,可是痛苦已将他的心狠狠吞噬,他用无声的肢体语言传递着那份心似刀割般的痛,这深刻揭示了主席失去爱子后无比悲痛的心情。
2、“岸英!岸英!”*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这是*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喃喃”这里指主席心里难受,不停地小声地自言自语。这个细节描写,真实地刻画了主席内心的极度悲痛,表达了主席对儿子的深切思念之情。
3、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强忍”的意思是强迫忍住。“眷恋”指主席对岸英的深切留恋。
这是主席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岸英的遗体是运回祖国还是留在朝鲜? 对主席来说诗歌非常艰难的抉择,“强忍”“眷恋”写出了主席两难选择时的矛盾和无限哀伤。
4、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主席想。然而,这次他很快被打消了这种念头。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这是*的语言和心理描写。“就让我见见遗体吧!”这是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感情,父子情深在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中袒露无遗。想到还有很多的父母不能和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孩子相见,于是他做出了将儿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苦的决定,这是伟大父爱的延续,是一位国家领袖从大局考虑问题的理智,是伟人的宽阔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见证。
5、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放在上面。
这是*的神态和动作描写。*收到了两封意愿截然不同的电报,经过痛苦的抉择,主席决定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黯然”是本文指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想到无法再见儿子最后一面,又怎能不黯然神伤?“黯然的目光”,这是经历过悲痛后的神情,“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方面表现他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内心无比悲痛;另一方面表现*不愿让自己的悲痛“感染”身边的同志,故意支开了秘书。“踌躇”是指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他犹豫不决,因为一签字就意味着父子将永远无法相见,真是落笔千钧啊!这一处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是伟人,也是凡人。
6、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他送到*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回国后*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这是*的心理描写。这里写的是*回忆起岸英和自己的一次次分离及其原因,从中反映出了岸英从小颠沛流离的成长经历,以及他在父亲身边并没有多长时间。作为父亲总有些心酸,但欣慰的是岸英从不以领袖的儿子自居,严格要求自己,而且前三次的分离都平平安安回到了父亲的身边。主席多么希望岸英能像前几次一样,平平安安地回到自己的身边! 反问句的运用,突出表现了*无比悲痛的心情,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完全褪去了伟人光环的父亲的形象。
❤ 课后习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无数英雄儿女为了保家卫国浴血奋战,他们被称为“最可爱的人”。查找资料,结合这些人物的故事,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抗美援朝英雄人物:
1、烈火焚烧不动摇的邱少云
2、舍身堵机枪的黄继光
3、抱着炸弹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杨根思
4、拉响最后一颗手雷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孙占元
“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忠骨”指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 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课文有两个典型场景,组成这两部分的事并不是连续发生的,而是发生在不同时间。
❤ 志愿军司令部和朝鲜方面对于毛岸英同志遗骨埋葬地不同的原因是?
志愿军司令部希望以骨回国,能减轻*的丧子之痛。另外,中国也有死后落叶归根的传统,而朝鲜方面希望把遗骨葬在朝鲜,是出于对抗战英雄的感激和崇敬。
❤ 课文为什么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结尾?
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最终也长眠在朝鲜,他的事迹正是诗句的写照,而*最终做出的决定,也正体现了这句话的含义。同时,抗美援朝战争中,还有许许多多的英雄儿女和毛岸英一样为国捐躯,他们即使安葬在异乡,精神也永远与人民同在。
❤ 第2自然段中提到的“电报”有什么作用?从“由司令员彭德怀拟定的电报”可以看出什么?
“电报”是事件的起因,为下文*得知自己失去爱子埋下伏笔。从“由司令员彭德怀拟定的电报”可以看出,这份电报十分重要。
❤ 第4自然段中*为什么会情不自禁地喃喃自语?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想到儿子再也回不来了,忍不住呼唤儿子的名字,从这一细微的动作中,我感受到了*作为一位父亲,他内心的巨大悲痛。
❤ 第4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表现出一位父亲的失子之痛的呢?
作者抓住*默默吸烟的动作,展开联想,回顾了毛岸英的一生,再回到现实,抓住*的心理、语言和神态,表现他的悲痛。就这样,作者把我们拉进了*的内心,使我们感受到了一位丧痛失爱子的父亲无以名状的悲痛。
❤ 第7自然段,关注描写*内心独白和自言自语的语句,说一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从这些语句中,我能体会到*虽然满怀着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深情,但他同时还想到了千千万万的志愿军烈士,想到自己作为领袖不能搞特殊,想到毛岸英的牺牲是为朝鲜人民作贡献,毛岸英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所以最终选择了让爱子和志愿军烈士一样安葬在朝鲜,这也体现了*以国家为重,为革命不徇私情的伟人胸怀。
❤ 第8自然段中“踌躇”是什么意思?*是反悔了吗?他犹豫的时候可能在想些什么?
“踌躇”是犹豫的意思,*并没有反悔,只是噩耗来得太突然。*仍不敢相信儿子就这样离自己而去了,心中不免悲痛万分,他可能在怀念与儿子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或者是在深深地自责。
❤ 第9自然段,句子解析“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的卧室。*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透过这句话,我们仿佛看到了漫漫长夜,一位慈爱的父亲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仿佛还可以听到这位父亲在床上失声痛哭。老年丧子谁不哀痛!此时此刻,千言万语,都变得苍白无力,以这句话收笔,留给我们深深地震撼:*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 当*得知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后,他的内心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当*见到电报后,他像普天之下所有的父亲一样悲痛万分,当志愿军司令部与朝鲜方面对于岸英遗骨的处理意见发生分歧时,*的内心虽然非常矛盾、不舍,但最后还是作出了将爱子安葬在朝鲜的艰难、痛苦的决定。
八、拓展积累
*的诗句名言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七绝·呈父亲》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采桑子·重阳》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忆秦娥·娄山关》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卜算子·咏梅》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里千山只等闲。 ——《七律·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