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我们已经为大家介绍了中性粒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及其应对方法。
温馨提示:搭配阅读,效果更佳
⋙
⋙
今天,我们再来聊聊血小板减少。
一、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减少症是肿瘤治疗常见的血液不良反应之一。
在肿瘤患者中,由于抗肿瘤治疗导致的血小板生成减少和(或)破坏增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被称为肿瘤治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cancer therapy-related thrombopenia,CTRT)。
CTRT会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治疗延缓或中断,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死亡。
可以说,CTRT严重影响着治疗效果,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时间带来了不利影响。
图源自:摄图网
从表现上来看,血小板减少常会引起出血,患者可出现口鼻出血、皮肤瘀点及瘀斑,随着血小板减少程度的加重,患者还可能出现血尿、异常阴道出血、视网膜出血、甚至是内脏出血等[1]。
但要判断血小板减少症及其程度,还需要进行血常规检查。根据血小板计数,可将血小板减少症分为以下4级:
图源自:《肿瘤治疗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管理专家共识》
二、容易引起CTRT的因素
引起CTRT的主要是治疗因素,包括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
1.化疗
在化疗中,含吉西他滨、铂类、蒽环类及紫杉类药物的化疗方案,均容易导致CTRT的发生。其中含吉西他滨的化疗方案发生率高达36.9%,3~4级占11.2%[1]。
化疗引起的CTRT,血小板计数通常在化疗后7天左右开始下降,到第14天到达最低值,之后又逐渐上升,在第28~35天回到基础水平[2]。
图源自:摄图网
2.放疗
放疗引起的CTRT,通常在第7~10天出现,持续时间较长,甚至会到达30~60天。
其中,放疗部位覆盖长骨(如肱骨、股骨等)及扁骨(如颅骨、胸骨、肋骨等)部位的患者,以及接受同步化疗的患者,都更容易引起CTRT[2]。
3.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的药物中,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RARP)抑制剂相对更容易引起血小板减少,发生率约为10%~61%,3~4级血小板发生率为1%~34%。这类药物包括奥拉帕利、尼拉帕利等[2]。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抗体药物偶联物(ADC)也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CTRT。
其中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包括奥西替尼、泽布替尼、伊布替尼、舒尼替尼、仑伐替尼、伊马替尼等。主要的ADC药则是恩美曲妥珠单抗(T-DM1)。
4.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不常引起血液学毒性,但可以引起继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继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多发生在用药后12周以内。
当出现继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一般需要停药和糖皮质激素干预处理。
除了这些治疗因素,一些患者自身因素,也可能增加CTRT发生风险,
在《肿瘤治疗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管理专家共识》中,列出了增加治疗期间发生CTRT风险的因素(见下表)。
如果在基础情况、原发病和合并症3类危险因素中,符合两条或两条以上,则意味着有较高的CTRT发生风险。
基础情况
高龄(年龄≥65岁)
身体状况(ECOG评分≥2分)
营养情况(PG-SGA评分>9分)
既往有出血史
抗肿瘤治疗前血小板计数<75×10^9/L
既往≥3度骨髓抑制
原发疾病
肿瘤细胞侵犯骨髓
恶性血液病
肿瘤脑转移
合并症
肝硬化
脾功能亢进
自身免疫性疾病
大手术史
基础血栓风险,需要使用抗凝药物
心血管疾病,需要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二、CTRT的预防
CTRT的预防分为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一级预防指在肿瘤确诊后,尚未发生血小板减少症时,对CTRT高风险患者进行预防。
二级预防则是在患者出现过CTRT,为了预防CTRT再次发生,预防性使用药物进行干预。
这就是为什么有时血小板正常,但医生还是会使用升血小板药物。
四、CTRT的治疗
CTRT的治疗需要结合抗肿瘤治疗方案和自身状态,拟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除了进行升血小板的对证治疗外,还需要查找CTRT的发生原因,进行对因治疗,因此如果我们出现了血小板计数异常降低,需要积极配合医生做好检查,明确病因后进行治疗,而不能单纯地要求升血小板就行了。
目前治疗CTRT主要的措施包括输注血小板和给予促血小板生长因子,其中促血小板生长因子包括*人白细胞介素11、*人血小板生成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