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春尽一年春赏析,迎得春光先到来赏析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08 18:48:23

9

白鹭立雪,愚者看鹭,

聪者看雪,智者见白。

《格言联璧》中曾言:“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翁同龢曾写过一句话:“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王小波说:一味的勇猛精进,不见得就有造就;相反,在平淡中冷静思索,倒更能解决问题。人这辈子,总会遇到坎坎坷坷,起起伏伏的时候。


在这种时候,一个人会有什么样的选择,以及怎样的活法,其实是靠认知决定的。
认知高低,决定了在面对相同的人生境遇的时候,会有怎样一番不同的表现。
说白了,一个活得通透的人,一定是能够掌控自己的生活节奏,主宰自己的人生命运的。
如此,便可以在现实生活当中做到,面对急事,让自己缓慢下来,面临大事,让自己安静起来。
最终,淡定地远离破事,真正将专注力,将心力放在投资自我上面,然后去成就自己的目标,人生的理念。

一年春尽一年春赏析,迎得春光先到来赏析(9)

10

齐己禅师
《怀终南僧》
扰扰一京尘,何门是了因。
万重千叠嶂,一去不来人。
鸟道春残雪,萝龛昼定身。
寥寥石窗外,天籁动衣巾。

一、注释
了因:《因明大疏》卷上说:“因体有二,一生二了。如种生芽,能起用故名为生因;如灯照物,能显果故名为了因。”这里用了两个比喻,如种子生芽,这是“生因”; 如灯照物了然可见,这是“了因”。
二、赏析
禅者和俗人面对的是两个不同的世界,一个是优美平和、自在自为的自然世界,一个是丰富复杂、矛盾丛生的现实世界。此诗以禅者的眼光把这两个世界加以对照。第一、二句,这个“了因”就是以智慧显出因果,照见佛教真理,就是大彻大悟。这就是齐己在比较两个世界时定下的标准。在这样一副有色眼镜下面,现实世界人们的各种政治、经济、伦理关系等等是那么复杂,那么卑琐。在这种世界中的芸芸众生、凡夫俗子的心神是高度紧张,人格是极其卑微的。所以在纷纷扰扰的尘俗,特别是在人际关系最复杂的京城中过了一段日子之后,特别希望能逃离这种环境。下面就把重点放在写终南山禅者的世界上。颔联“万重千叠嶂,一去不来人”写他逃出了纷杂的尘俗世界,远离了在这世界中生活的芸芸众生而深居于山林,并且自此之后不再返回。这里仍然着眼于对照,“一去不来”可见此禅者对尘俗的厌倦以及对山中禅师生活的喜爱。“万重千叠”写出了他与尘俗相隔之远,这是因千万重山的阻隔而造成的客观上的远,但更重要的是原来紧张的心理得到了放松,他的心已远隔凡俗、远离尘世。颈联“鸟道春残雪,萝龛昼定身”先写终南山之景。终南山又名太白山,李白《蜀道难》中说:“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太白山只有鸟飞的路,就是说人无法通行,这是极言其高。此诗用了李白的诗句。(按,太白山海拔3767米,气候极冷,背阴处终年积雪,是长安八景之一,民间有 “太白积雪六月天” 的说法。)所以在春天里,当山下的世界万物萌生、百花斗艳之时,山上却是一片白茫茫的雪原、一个洁白的世界。在这样一个洁白无尘的世界,终南禅者身在萝龛正趺坐入定,因离开尘俗而放松下来的意念、心神,现在又进入了更高更深的境界,那是息心冥想、无我无念的境界。
尾联二句,乍看去,又跳开了僧人的内心世界写到萝龛之外风吹衣巾的景事,随即戛然而止,令人不知何以。其实这里用了禅门的一个公案,有两个僧人见风起幡动而展开了争论,一说 “幡动”,一说 “风动”,争论了半天仍不得结果,慧能禅师则说: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那么可见,这里仍在说禅者的内心世界,用的是反衬手法,意为风吹动着衣巾,然而却吹不动禅者的内心,因为此时的他 “心如古井,微澜不起”。
三、作者简介
齐己禅师(864一约937):俗姓胡,名得生,潭州益阳(今属湖南)人。曾住江陵龙云寺,自号衡岳沙门。性颖悟,善琴棋书法。诗多登临题咏、酬唱赠别之作,为时人称赏。间有宣扬佛教出世思想或反映民生疾苦之作,风格清润平淡而不失高远冷峭。著有《白莲集》等,《全唐诗》存诗10卷。

一年春尽一年春赏析,迎得春光先到来赏析(10)

11

《答讲僧》

宋·朱炎

四大不须先后觉,六根还向用时空。
难将语默呈师教,只在寻常语默中。

四大,佛教中指地、水、火、风。四大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元素,人身亦由此四大构成,故亦可代指人身。

六根,佛教指眼、耳、鼻、舌、身、意,它们分别具有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功能,亦称“六识”。六根六识乃“心所依者”,为 “有情本”,《金光明经·空品》云 “心处六情,如鸟投网”,故也称“六情”。

诗前二句讲无非空、空空如也之奥义,后二句讲禅机不可问、不可说之妙理,全篇开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法。

一年春尽一年春赏析,迎得春光先到来赏析(11)

12

《湖外遥怀些翁》

王夫之

心心长不断湖天,满月孤星旧有缘。
野烧三叉余幸草,湘流九面惘胶船。
寒深鹤带尧年雪,海阔龙分佛口涎。
闻说当机唯一指,皈心欲扣逆流舷。

尾联表达诗人欲向些翁问禅、皈依佛法的心愿,它由二、三两联自然引出。《景德传灯录》第十一《金华俱胝传》载,俱胝向杭州天龙和尚问禅,天龙竖一指示之,俱胝即大有所悟。以后别的僧人再来向俱胝问禅,他都竖一指答之,不作他语。临示寂时说:“吾得天龙一指头禅,一生用不尽”。从此“一指头禅”便成为一则著名公案,在禅家之间相传不息。佛家认为众生都顺生死之流懵懂度日,堕入因果轮回。佛教则能使人超脱生死,由初果须陀洹,断以下三界之惑,渐逆生死之流,而趋涅槃之道。
王夫之在这首诗中所反映的徬徨苦闷的思想状态,在当时抗清志士中是一种普遍现象。他们在斗争失败后,找不到出路,心念俱灰,往往很自然地转向佛法以求精神上的疏解。另一位抗清志士方以智失败后出家为僧,曾写信劝王夫之同归空门。王夫之虽没有听从他的劝告剃发为僧,但思想上未尝没有过这种念头。当然,佛法是否就真能使他们完全忘却亡国之痛,遁入空门是否就真能远祸避害呢?那就看个人了。些翁本人不就是终于没能逃脱世网吗?
三、作者简介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人称船山先生,衡阳人。

一年春尽一年春赏析,迎得春光先到来赏析(12)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