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十一月,沛公悉召诸县父老,豪桀,谓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关中王。与父老约法三章耳:*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民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民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不让受,曰:“仓栗多,非乏,不欲费民。”民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译文】:
十一月,沛公刘邦召集各路豪杰及父老乡亲说:你们长时间遭受秦国的苛严法律迫害。我和诸侯们在先有约定,先攻入关中的人就可以称为关中王,现在我就是关中王。我与父老乡亲约定三条法律:*人的要处死,伤人和偷窃的要抵罪;秦朝其余法律就全部废除。各位官吏和百姓一切照常。我来这里的目的,是为父老除害的,不是为了侵凌你们,请大家不要害怕。我现在还撤回军队,驻在霸上,是等待诸侯到了共同商定政策。
刘邦随机派人到乡镇村邑巡视,把约法的内容告知大家。秦人很高兴,争相拿出牛羊,美酒招待慰劳军士。刘邦推辞不受。人们更加喜欢刘邦的军队,唯恐刘邦不当秦王。
刘邦成功的收买了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解析】:
1:关中称王:
刘邦的角度:刘邦入关后,自己却成了众矢之的,迫切稳定后方并进一步发展壮大自己,或者想让自己有个纵酒享乐的环境。于是从三个角度出发,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措施:
一是:约法三章,简单粗暴易懂,易执行;同时,不处理你们这里面有没有做过坏事或和我们做过对的人,就是既往不咎,翻篇了,重新开始。局面自然是皆大欢喜,由此安定秦人之心;
二是:表明自己来的目的,是说给百姓听的,实际上是做个部属看的;明确告诉下面的人,你们有谁侵凌了秦人就等着受罚吧,很好的约束稳定了自己的部属;
三是:致意诸侯,以尊怀王,先提和诸侯约定,意在证明自己的合法地位,再者是按时秦人,我现在是关中王了,我制定的对秦人是有效的;同时,提示诸侯,我是关中王了,这地是我的了;最后再次,待诸侯至,意在表明尊王。
2:秦人的角度:
刘邦刚入关时,大家心里没底,不知道这支部队和以往的有没有区别,干脆关起们来,小心过日子,大家处于观望的态度,所以表现出来的是没动静;约法三章后,每个人很高兴,抑制不住的兴奋,此时心里已经认可了,觉得这个部队不错,是为了大家好;而后,再拒收献飨后,还军霸上时,秦人是真心不想让部队走,沿路挽留,目送离开,所以才有唯恐,非常形象的表达出了秦人心中的期盼。
还军霸上
3:诸侯的角度:
当诸侯得知,刘邦率先入关,一定是震惊,完全在意料之外;此外是既喜又忧。喜的是总算可以有人制衡项羽了;忧的是不能让他成为第二个项羽;再者,关中这杯羹,不能让刘邦一人独吞了,我们也要分一杯;所以需要马上采取措施,距离太远,就先致信,我们大家马上就到,原地等我们到,多以有待诸侯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