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小学开始,就学不了少的《寓言故事》和《成语故事》,如:自相矛盾、掩耳盗铃、刻舟求剑、守株待免等,无法一一列举,当时读这个故事的时候,完全是知其言,不知其所以言。只是觉得这里面这些人怎么如此有趣,干出这些事都无法用常理来解释。
长大以后,读了《史记》,《春秋》等古典书籍,才知道每一个寓言故事,故事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而寓言故事多数是人为杜撰出来,用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或者引导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寓言和成语是怎么产生的
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华夏的大地上,遍布着大大小小的诸侯,周王朝开始之际,大大小小诸侯,多数能按照周礼的等级制度,循规蹈矩的生活,到了后来,周的实力下降,约束力没有那么强了,由于年代久远,诸侯之间关系没有那么密切,原来两国之间的君主可能是兄弟或亲戚,一两百年后,谁也不认识谁了。
如是,诸侯之间大小战争不断,轻则割让城池,赔礼,重则灭国。同时这个期间,也生产了不少的学派、学者(称为诸子百家),游走于这些诸侯国之间,替各诸侯出谋划策,谋一官半职,宣扬自己的学术观点,不同学派之间的学者免不了也会发生冲突。于是,学者之间的对话,学者与诸侯之的沟通经常发生,每一次沟通,不可能总是以什么“圣人之道”开篇,也不能总是讲述那些抽象的理论道理,所以,就讲一些半真半假的故事,来说明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借这个故事的结果进行例证,说明某件事是对还是错,是否值做下去。
学派之间的争论
学派这间的争论,被称为“百家争鸣”,不是儒家,因为当时的儒家只想恢复周礼,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的社会等级,只需讲清楚为什么需这种关系,利用君子之说占领了道德的最高点,形成先入为主的概念,不需要做过多的说明。
而其他学派不同,需要通过与儒家思想的对比,说明自己的观点。儒家在宣扬圣人之道(仁),如是庄子就写了河伯的故事,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河伯欣欣然东行,“至于北海”始知“望洋兴叹”;而东海的大鳖,也可以向井底之蛙讲述海的广大。
庄子真正的意思是批评当时所立的圣人之道。认为世上如果有人认为自己是圣人,因为当时的社会和儒家的人都在以伯夷、孔子为学习榜样,让世人都向圣人学习。而庄子却认为,如伯夷、孔子等显名博学之人,认为他们夸耀于世的声名、学问等资本,在天地之道的参照下,根本就微不足道,过于的渺小。
游说对方的方式
我们当年在学习《画蛇添足》这个故事时,只是认为这个人为什么这么傻,会给蛇再加上四只脚,其实这只是一个故事,是否真实其实并不重要,关急键是这种错误,每个人都有可能会犯。
而这个故事产生的背景却当时不知道。
楚国派大将昭阳带领楚军进攻魏国,且打败魏军,已经攻占了魏国的几座城池。然后,又调动军队转战攻打齐国。当时齐王并不想打仗,就派陈轸为使者使者去阻止这场战争,陈轸见了昭阳,首先祝贺楚军取得的胜利,就用利害关系一步一步的引导昭阳,
首先问道:“根据贵国的法律规定,打败敌军且*死敌将,会有什么赏赐?”
昭阳如实回答说:“当官可以当到上柱国,封爵可以被封为上执圭。”
陈轸说:“比这更高的官职是什么?”
昭阳说:“那就是令尹。”
陈轸说:“令尹是最官职!但是一个国家总不会设两个令尹吧。”言外之意,即使将军攻打齐国再立军攻,所得的好处也就如此了。话锋一转,万一攻打齐国失利,估计已经能得到的将赏将会失去。所以,攻打齐国并不是昭阳的最好选择。如是编了一个《画蛇添足》的故事讲出来给昭阳听
昭阳一听,有道理啊,再打下去给自己并不会带来多少好处,于是就撤兵而去。
陈轸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编了一个寓言故事《画蛇添足》,站在对方的角度,讲述了攻齐的利害关系,将楚军劝退,以一人之力,为齐国避免了一次横飞而来的战争。一个贴切的寓言故事,往往要比单纯地讲道理更能深入人心,也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其实这个故事也是很有哲理的,为什么有的人急流勇退,得以善终,而有些人却过于执着,最后不得善终,不正是现实版的画蛇添足么?
学者与君主之间的对话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各派学士纷纷去劝阻这诸侯的君主,同样经常会从诸侯的利益角度出发,与诸侯主将要做的事情进行利益关联分析,分希出对方要*事与对方初的目的是相违背的。以达到劝阻的目的。
这就是《南辕北辙》寓言故事的故事背景。
话说魏王有一天想攻打赵国,为了掩盖自己的真实想法,把季梁派去出使邯郸。结果不知怎么回事,这个消息走漏,在半路上被季梁子知道了,赶紧回来,连脸都不洗,赶紧去面见魏王,编了《南辕北辙》这条寓言故事给魏王听。魏王听了,怎么有这么愚蠢的人,你就为这么愚蠢的一个故事跑了回来?
第一步引导完成了,然后告诉魏,其实您现在所要做的事,和我那位朋友的行为是一样的。
第二步就开始分析,魏王您不是要完成您的霸业么,这么多年励精图治,通过友好的外交政策也得到了别国的依赖,这本是好事。但现在却仗着军队强大了,要去进攻赵国的邯郸,这可是与您要完成霸业的初心走向了想反的道路。
魏国还没有压到性的实力可以轻易地拿下赵国,而且赵国的邯郸把城墙修得那么高,沟挖得那么深,而且我们这么大老远的去攻打他们。赵国人以逸待劳等着我们,我们未必能打赢赵国。
魏王听了,反应了过来,接受了季梁子的劝谏。说:“好吧,听你的,你还是去赵国完成你的使命吧。”季梁一席话,免去了一场不义之战。
季梁用南辕北辙的故事,来劝说魏王要想“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就不应该“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指出魏王这样采用穷兵黩武的方法,就如同南辕北辙的那个人一样,越是努力,反而离目标越远。让魏王自己否定自己,改变主意。
总而言之
因此,我们在阅读相关《寓言故事》时,一定要理解这个故事产生的背景,更加有利于对故事本身的理解。另一方面,古人也教给我们沟通的方式,就是例证法,用故事说明自己的观点,用于现代生活的销售、沟通,其作用不言而喻。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学会讲故事,成为一个会讲故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