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有《蒙娜丽莎》的T恤
为何执着于真迹?
时间在场
实际上,大量艺术复制品反而让真迹显得珍稀。也就是说,真迹的首要意义不再是它所表达的内容,而是它的存在本身,体现了一种时间的在场,即“本真性”。人们看到真迹时会感到敬畏、神秘,似乎漫不经心是一种亵渎;而追溯艺术家挥笔作画时的情景,尤其是油画近看之下的裂纹,更让人感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这正是画作复制品所缺失的。
约翰内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倒牛奶的女佣人》(The Milkmaid),布面油画,45.5×41cm,约1660年,现藏于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观看原作时首先会想到眼前是一张名画真迹,这成为其区别于图像复制品的独特之处,而非那个以图像打动人心的作品。正如达·芬奇的代表作《岩间圣母》(Virgin of the Rocks)有两个版本,分别藏于卢浮宫与英国国家美术馆。前者被认为创作时间更早,由达·芬奇独自完成;后者则因为有他人参与,被普遍认作复制品。
列奥纳多·达·芬奇《岩间圣母》,布面油画,199×122cm,1483-1486年,现藏于巴黎卢浮宫
而后一幅的图注条目有整整14页,皆与其创作年代、委托作画者、收藏者、法律争端有关,试图证明其真实性,却并未涉及画像含义。这似乎暗示着:“真迹才是美的。”不仅如此,这幅画如今悬挂于独立房间内,用防弹玻璃保护着。人们以这样一种刻意为之的神秘手法,把艺术再次奉上神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