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字典》中的“䐁”字条
俗字虽然“俗”,不为上层社会所看重。但是呢,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随着时代的变化,很多俗字流传很广,渐渐被接纳为标准写法。
比如,“叾”字,尠见于历代文人著述中,又不为《康熙字典》收录,明显就是一个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生造字,说它是讹写也好,俗写也罢,都没错,反正这个字来路不明。
有人考证说,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梅江报》(今广东《梅州日报》)曾刊登过一篇文章说,“叾”字可能是一百来年前,由广东人独创的。
古代典籍《康熙字典》
在广东,“叾”是个常用字,不但在方言口语中广为流行,而且在官方正式文献中也很常见。
比如,广东一带很多地名中都含有这个字,香港的西贡叾、大尾叾;广东的锅叾、礤叾里、田叾尾。梅州平远“锅叾茶”更是闻名遐迩,早在十七、十八世纪时就远销东南亚各国及港台等地。
广东梅州平远“锅叾茶”
在粤语中,“叾”字除了用作地名,也作“人的屁股” “蜂或蝎子等的尾部” “器物的底部或末端”等讲。
广东人经常说的“倔叾巷”,就是死胡同;“田螺叾”,就是田螺的尾部。你要是问路,广东人往往会说:“呢条街行到叾,就喺啦。”是说沿着这条街走到底,就到了。
广东方言中“叾”字的用法,与晋方言如出一辙。在山西平定方言中,人们把从小光屁股长大的发小叫“赤叾小”,把碗底叫“碗叾叾”,把铅笔末端的那个小橡皮叫“橡皮叾叾”。
山西方言:橡皮叾叾
这个“叾”,其正体当为“䐁”。考之典籍,“䐁”字之演变,大约是由“䐁”而“口”(字形见上一小节第一张图片),再由“䐁”和“口”(字形见上一小节第一张图片)综合为“㞘”,后又讹变出一个“口”(字形见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