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在距今六百年以前,山海关叫山海卫,山海卫之前,也叫渝关。后来怎么叫山海关了呢?这得从明朝洪武年间中山王徐达建城说起。
朱元璋坐了大明朝的皇帝以后,为了加强京城防务,抵御后金和北元的侵略,派中山王徐达和军师刘伯温到山海卫建城设防,限期一年完工。徐、刘二人领了圣旨出京,飞马来到山海卫。为了找块风水宝地,二人朝东走出来四十里,也没看出哪块是宝地。
刘伯温勒住马头说:“咱就在这儿建城吧。”一声令下,插上一杆大旗,就要在这儿修城墙。这时由东边飞来一只金翅大凤凰,叼起大旗一直往西飞。徐达大吃一惊,立刻派兵去追,一直追到现在的“天下第一关”这儿,只见大旗已牢牢地插在山丘上了。
刘伯温急忙来到大旗周围一看,脚下正是一块宝地,离山不远,离海亦近,如果在此修起长城一道,往南伸入海里,往北直上角山,中间留下一个关口,就是东往西来的咽喉,内可屯兵百万,外可出兵征战,岂不是京城的一把铁锁?
二人一下看中了略显荒寂的古迁民镇“大山北峙,巨海南浸,高岭东环,石河西绕”的得天独厚的地理形势,认定此地“形势险要”,为“天造地设”的终海关址,遂当机立断,在此修筑新的临榆关。因新筑的临榆关居于山与海之间,故更关名为“山海关”。
“天下第一关”这五个大字是明代成化八年进士、山海关人萧显所写,题字为楷书,笔力苍劲浑厚,与城楼风格浑然一体,堪称古今巨作。
历史上山海关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它东接东北平原,西连华北平原,是中国两个最大平原的连接地和咽喉要道。而山海关的特点,这里正好是两大平原之间最狭窄处,从海边到燕山余脉的角山,只有十公里左右。由于这样的地理位置,山海关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明、清两代,山海关更是朝廷重要的驻军要塞地,石河口内的马头庄曾是运输军队、粮盐的重要潮河港,又是长城入海的地方。故为关隘。
据万历版《永平府志•建置志》记载:“城之东门即山海关,扁曰‘天下第一关’。”正是从这一年起(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山海关被称为“天下第一关”,东门城楼上开始悬挂书有“天下第一关”的大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