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长城的“天下第一雄关”,大家很容易想到山海关。殊不知,“天下第一雄关”的是根据当朝军事的需求而不断变化的。在明朝中期之前,居庸关是真正的“天下第一雄关”,这座长城关口从汉武帝时期一直修建到明朝中期。
那么,居庸关为何成为汉武帝到明朝中期的“天下第一雄关”呢?
上图_ 清末民初 居庸关云台位置
居庸关的地理环境极其军事价值
长城沿线关隘众多,居庸关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地理位置和地形是很重要的原因。
观察河北和北京的地图,我们就会发现:居庸关的地理位置是很险要的,其核心位置位于太行山脉与燕山山脉的交汇处,是连接山西北部、内蒙古和河北的重要通道,也是游牧民族南下进攻中原王朝的必经之路。居庸关周围群山环绕,有很多山脉都是海拔超过千米的大山。太行山和燕山山脉之间有一个长40里的道路,这就是居庸关的核心道路“关沟”。居庸关道路最窄的地方,仅容许一辆车通过。
有关居庸关的险要在历史记载中也相当多见的。2000多年前,汉武帝时期的淮南王刘安著《淮南子》就曾说“居庸岩险闻于古今,两山夹峙,一水旁流,其隘如线,其侧如倾,艰折万状,车马难行。”郦道元的《水经注》也曾记载居庸关“绝谷累石崇墉峻壁,山岫层深,侧道褊狭,林障邃险,路仅容轨。”
上图_ 《淮南子》,西汉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
那么,地形的优势是如何与居庸关的军事价值有机结合起来?
从后勤补给的角度讲,居庸关背靠河北平原,而土地肥沃的河北平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产粮区。河北平原的粮食就能直接解决居庸关守军的吃饭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居庸关地处的河北、北京地区的附近有数量众多的河流、湖泊(我们所熟知的白洋淀就是河北湖泊的代表),只要中原王朝利用好河北、北京地区的河流、湖泊,居庸关守军的饮水问题也能得到较为圆满的解决。
从军队作战的战役层面考量,如果游牧民族想从内蒙古北部地区打入华北平原,居庸关是必经之路。而居庸关周围山地连绵,地形限制了游牧民族骑兵的正常使用。
上图_ 游牧骑兵
在翻越大山困难重重的前提下,游牧民族以骑兵为主的军队就只能通过狭窄的关沟进入华北平原。只要把守住关沟,中原王朝就能保证河北平原的安全。关沟道路全长40里,中原王朝的军队可以在沿关沟部署40里纵深的防御阵地,以梯次纵深防御顶住游牧民族的进攻。
居庸关守军拖延了以骑兵为主的游牧民族军队南下的速度,那中原王朝以骑兵和战车兵为主的增援部队就能依托河北平原河流多地势平的地形优势,快速机动到居庸关附近,配合居庸关守军打退敌人的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