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封面小程序 即可一键购买
复旦大学“哲学老王子”王德峰教授的这本《寻觅意义》,正是一本在精神疲惫,感到困顿时应该读一读的书。
这本书就像是一剂给当代年轻人的“止痛药”。集合了王德峰老师全网爆火的人文讲演录精华。
四十余年中西方哲学的功底,让王德峰的书直面现实问题的同时,还怀有哲学与智慧的人文关怀。
在王德峰老师的讲课视频下,有人留言说:
“痛苦的时候,就来看看王老师”。
在全网爆火的那些视频里,王德峰的形象颇有魏晋名士的风范:一根烟,一面黑板,一件标志性的白衬衫。
身为哲学系教授的他,从不用微信,也不上网,与外界联系只靠邮箱和电话。
疫情期间,他主讲的《资本论》系列视频开始走红网络,而他自己却毫不知晓。直到有一天素不相识的人忽热拦住了他,向他索要签名。
人,一定有一些痛苦,是有形的知识无法解决的,只有无形的智慧才能找到它们的解药,而这些智慧,正是需要我们与智者同行,前往哲学的殿堂里寻找。
如果你也曾在无尽的思想荒原痛苦独行,或许你应该读一读这本《寻觅意义》。
在这本书的封底,写有王德峰老师的一句鼓励:“理想如星辰,我们永不能触摸它,但我们可以像航海者意义,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
在这本《寻觅意义》中,他讲如何从资本的视角看待教育内卷、学历通胀,讲我们今天为何还要读书,读大学,讲除了追求成功、追求挣钱,人生究竟还有没有其它意义......
无论是否有哲学的基础,都可以跟随王德峰老师别具风格的语言,一起前往探讨何为“意义”的话题。
希望这本书能带你安顿内心,找寻生活的意义。
以下是《寻觅意义》部分精彩摘录:
# 当今世界,哲学何为?#
在这个时代中,我们的生活确实在许多方面都可以用经济学的术语来描述。我们今天最常用的字眼是“成本”与“收益”,“投入”与“产出”等等。
在这些字眼中,隐含着对我们所作的抉择与行动的意义规定。而这些意义规定,都是可以通过逻辑和数学来加以讨论和分析的。除此之外,我们还能为我们的生活给出其他种类的意义规定吗?
于是,我就进一步推想: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人物或英雄人物,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我们从公认的当代英雄的身上,去寻找我们可以领会到的生命意义,而这种生命意义是不在资本逻辑和数学分析的范围之内的。
在这样的时代,如果我们的生命意义除了可用资本逻辑和数学原理来表达的那种之外,就并无其他意义。
那么,哲学何为?
哲学何为?这个问题实在很有意思。我们在今天恐怕不会追问“科学何为”,因为科学的价值早已是一个明明白白的日常生活中的事实。
那么哲学呢?哲学有一点是和科学相同的,那就是它们都是理论,都具备理论的形态,所以我们很容易把它们当成是同一种性质的学问。
如果说有区别,我们会这样想,每一门科学都有它自己的具体的研究领域,而哲学,好像是把整个自然界和社会世界都纳入自己的视野中去了。这样,哲学似乎就在人类的知识体系中居于最高等级,是科学的科学、最高的科学。
若这样来理解的话,我们就总搞不清楚,为什么需要这个“最高科学”呢?因此,重要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去说清楚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区别。正是在这种区别当中,我们有可能真正进入对于人类生命的意义的思考。
# 如何定义人生意义的标尺 #
在我们所处的现实社会本身中,隐含着很多规定性,正是这些规定性,形成了我们各种行动的意义以及所谓理想。
有的人将来想做高级白领,有的人想自己开个小企业,希望有朝一日成为大企业家。或者,有的人想成为某领域中的知名专家,或其他什么重要人物。
这种种愿望,你以为只是你自己的理想?其实是你所处的那个世界的现实,给了你一把尺度,它衡量优劣,区分进步与落后。它把那个标尺颁布给你。
有了标尺,就有了普遍认同的意义,这样我们就很省心,我们觉得事情很简单,无需寻觅意义:我们本来就生活在意义之中,为什么还要寻觅意义?然而,从现实世界的客观的意义标尺,转化为我们心灵中的理想,这当中有一个关键环节,那就是对这个意义标尺要有一种真正的领会与认同。
只有当我们把时代的意义标尺真正地领到了自己的内心,才能形成我们的生命理想。然而,我们的时代恰恰缺失这一关键的中间环节。
倘若我们追问今天的成功人士、当代英雄,追问他们的成功的究竟意义,其实是没办法追问下去的,他们也是没办法回答的。他们的回答将始终只是“成功即意义”,“成功就是我的生命价值的实现”。除此之外,岂有他哉?
这个时代区分了强者与弱者。强者是什么?是在资本世界中位居资本高位的人。弱者是什么?是远离资本的人。
所以,在这个时代里,我们必须不断地往上走。这个向上,不是走向精神价值的高度,而是一种数量的增长。揣在我口袋里的资本,就是我所拥有的社会权力,这个权力以量的尺度来衡量。
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是让我们形成奋斗目标的意义标尺。但这个标尺,不可能成为我们心灵的家园——我们没有家,我们只有空间,即资本的空间。这个世界给了我们许多现实的规定性,但是由这些规定性所产生的那个标尺其实是非精神的东西,不可能进入我们的心灵。
当然,我们有亲属意义上的家,但我们没有心灵的家。什么是心灵的家?就是我们每个个人有完整的生活意义体系。没有这样的体系,我们就无家可归。问题是,这个家如何构筑?需要宗教或哲学。在此我们且不谈宗教,只谈哲学。
哲学在当代受到了最大的考问,因为它没办法帮我们每一个人构筑生活的意义体系。
# 我们应该如何读书?#
怎样选择书?
必读书不必讲,至于对非必读书的选择,这相当于询问: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去爱?倘若我告诉你,你去爱那个有钱的人,去爱那个有地位的人,你未必会爱上他。你会爱的人,是与你不期而遇的。有许多书很著名,世界名著,你也读过了,也许仍无法爱上,这是很可能的。
读书是你的事,是你在“恋爱”,我有什么权利让你去爱那个高层的人,而不去爱这个普通的人?
《呼啸山庄》据说文学价值很高,《基度山伯爵》据说价值不那么高。但我当初就是不爱读《呼啸山庄》,更喜欢读《基度山伯爵》,其中的法利亚长老与爱德蒙·唐泰斯在伊夫堡监狱中谈论人生,每一句话都说到我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