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的界定,意象的产生方式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11 07:06:27

三、“兴象”是中国审美意象的一种重要类型

三国时期王弼的《周易略例·明象》一文发挥了《易传》的思想,其言“夫象者,出意者也”有用“象”表示抽象意义之意;

《明象》的观点则点名了“言”、“意”、“象”三者的关系。

这一“象尽意”之论,显然认为“象”对“道”的传达功能优位于“言”,深得老庄、《易传》真传;

又肯定了言、象之间的互动关系。

他为《周易》中的“立象”与《庄子》中的“得意”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为日后“意象”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审美规范打下了基础。

直到南朝齐梁时期,“意象”才被真正纳入文艺理论的范畴。

意象的界定,意象的产生方式(9)

文论家刘勰首先在中国美学史上合成“意象”一词,将“意象”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提高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开创了审美意象说。

他在《文心雕龙》中反复论述“心”与“物”的交合作用,如“睹物兴情”、“情以物兴”,“感物咏志,莫非自然”等都阐释了客观物象触发、影响作者思想感情的道理。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揭示了主观情感对外物的主导作用。

“神与物游”强调了“意”与“象”二者密不可分、相融相生的关系,较之“象”而言“意”更为重要,因为“意”是艺术创作的出发点,体现了创作者的内在思考和主观情感。

唐代以降,诗歌创作繁荣,“意象”理论亦成盛不衰。

唐代是中国艺术意象论成熟和发展的时期,其中著名的、有代表性的论著繁多。

意象的界定,意象的产生方式(10)

王昌龄就有“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的提法,也就是说诗人的情与外部的景要恰当结合,做到“情景相兼”。

他的“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夫作文章,但多立意”等见解,从“意”与“象”契合的角度谈论“意象”发生的心理状态,也反映了对两者相互关系的美学思考。

司空图关于“意象欲生,造化已奇”的见解,道出了主观的“意”与客观的“象”融合生成统一建构的认识,并把“意象”作为标示艺术本体的美学范畴。

他的《诗品》正是他的“意象”理论所标举的创作典范。

宋代对“意象”内涵的多义性有所发展,如对“表象性意象”、“审美意象”、“意象之表”等论述,都与宋诗尚理趣、好议论有关,但其根本点仍未脱离“意”中之“象”或化“意”之“象”的要旨。

意象的界定,意象的产生方式(11)

明代是意象说臻于成熟的时期。

何景明有:“夫意象应曰合,意象乖曰离,是故乾坤之卦,体天地之撰,意象尽矣”一说,点名“意”与“象”的应和才是“意象”建构的关键。

王廷相将“意象”作为诗的本体或首要特征,指出诗歌不是物象的执着描摹,亦非情意的赤裸表现,而要透过“比兴”手法创造审美意象,做到“意象透莹”。

清代学人对“意象”范畴的内涵和多层面关系做了更加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王夫之基于“意”和“象”两者关系的分析建立的以“意象”为本体的诗歌审美理论。

说明“意象”是文艺创作者审美意识、审美感情与社会生活、自然世界中的景、物、人、事的融合,是审美主客体意向性有机结合的产物。

意象的界定,意象的产生方式(12)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