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姿态和低姿态,低姿态怎么转换高姿态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11 14:57:24

原标题:培养小观众,需要“低姿态”和“高水准”

随着全社会对美育的重视,孩子们走进美术馆的机会越来越多。尤其在假期,参观美术馆成为孩子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是,美术馆是否已经真的做好准备迎接这些小观众呢?当孩子踏入美术馆,是否能够真正感受到美,并且对艺术萌生兴趣呢?

应该说,艺术教育在生命早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在所有年龄阶段中,儿童与艺术最近,通过艺术教育,能开发孩子的艺术本能,丰富他们对世界的感知。然而不可否认,多数孩子在美术馆里,面对满墙的作品只能走马观花看个热闹,无法走入作品深处。即便有讲解和导览,也是被动接收多、动手参与少,很难产生深刻的体会。因此,培养小观众不是简单的“小儿科”,决不能简单应付。恰恰相反,要想在少儿美育方面取得实效需要费一番心思。面对这些小观众,美术馆要放低姿态,从孩子的视角看世界,并以此策划展览和开展活动。同时,又要树立高水准,要以严谨的学术精神,为孩子们铺垫最初的艺术底色。

首先,在展示媒介的选择上可以多考虑孩子的特点。展品的内容、形态、材质等这些外在形象是孩子对于艺术的第一印象。鉴于孩子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模式的独特性,无论是选择传统国画还是西方油画还是当代艺术,不妨多从孩子的兴趣切入。例如,在最近开展的“文明的传承:以启山林——百年巨匠艺术大展”中,美术馆充分考虑了小观众的喜好,从百年巨匠的作品中精选了很多动物题材的画作,如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黄胄的驴子、李可染的牛、李苦禅的鹰以及吴作人的熊猫。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详细展示了徐悲鸿画马的分解步骤图,从这里引出中国传统水墨与西方绘画技巧的结合,以此来呈现20世纪画家既继承传统中国画技法又吸纳西方技法的独有艺术风貌。

其次,对于展品的阐释同样重要。从作品本身的鉴赏到理解艺术背后的历史是关键的一环,这犹如将孩子从一个小入口引入一片开阔而深邃的境界。如北京画院在文字导览方面颇费心思,并把导览看作观众和艺术之间的重要桥梁,帮助小观众真正理解艺术作品。在齐白石展览的公共教育活动中,北京画院从微信导览词的撰写入手,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将学术研究的内容以图像法、对比法等观众易看懂、读懂的方式,进行再一次的知识生产和输出。在此基础之上,北京画院根据儿童的观展模式,以儿童视角、儿童语言,进行亲子观展手册的策划与设计,为亲子家庭观看展览提供便捷。凭这本手册孩子和家长可以完整了解齐白石展览中的主要作品、齐白石的人生历程,并增加齐白石作品与西方绘画的横向对比,拓展孩子的艺术感知,补充针对亲子家庭公共教育方式的缺失。有了这些铺垫,再与孩子们一起面对齐白石的作品,感受原作的细节,并了解他们对于作品的感受。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将艺术知识内容传达给孩子,形成孩子情感表达和知识获取双向的观展模式。

最后,应该能给予孩子们参与和互动的机会。美术馆除了展示美,还可以让小观众参与创造美。因为仅仅让孩子围在展品前听讲解,学习的环境和内容也许有些变化,但被动学习方式并没有改变。而美术馆作为美育空间,更大的作用是唤醒孩子的内在感受,激发他们的创作活力。只有让孩子参与其中,其专注力、理解力、创造力以及行动力才能得以充分展示、其艺术才华才能得到施展。如在近期举行的“1棵树·1世界”ANOBO世界少儿科技艺术巡展中,儿童变成了展览的主角,围绕着“树”这个主题,用更具创造力和审美性的方式解决问题、设计作品。其中有来自青海的孩子也参与其中,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都感人至深。参与这一过程,孩子们的艺术收获也会更为深入。

走进美术馆,不一定就是要培养孩子成为艺术家。在当今人工智能的时代,美育的重要命题也不仅仅是教会孩子们绘画或者某种艺术技能。走近艺术更重要的作用是启迪情感的表达,提升孩子对生活美好的感知,让他们了解世界原来可以通过不同的载体呈现出不同的模样,理解人的内心想法可以有如此丰富的表现形式,知道美的标准并非唯一而是如此多样,也因此让他们的生命更加开阔、更加自由。如此看来,美术馆美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唯有用心播撒,才能将美的种子留在孩子心间。(屈菡)

来源:中国文化报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