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的故事四年级读后感,竺可桢的故事读后感简短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12 00:39:17

竺可桢人物简介

竺可桢的故事四年级读后感,竺可桢的故事读后感简短(1)

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浙江大学前校长。

1890年3月7日,竺可桢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今属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一个小商人家庭。1909年竺可桢考入唐山路矿学堂(今西南交通大学)学习土木工程;1910年公费留美学习;1918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20年秋应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9年起屡次被选任为中国气象学会会长;1934年参与创建中国地理学会;1936年4月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13年;1949年担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同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以后,竺可桢被任命为副院长、生物学地学部主任;1950年当选为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副主席;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兼任生物学地学部主任;1956年“综合考察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竺可桢担任委员会主任;196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2月7日去世,享年84岁。

竺可桢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 [1]

学术论著

作者

作品名称

发表刊物刊号

竺可桢

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

科学 1916.2(2)

竺可桢

钱塘江怒潮

科学 1916.2(10)

竺可桢

食素与食荤之利害论

科学 1917.3(12)

竺可桢

论早婚及姻属嫁娶之害

东方杂志 1918.15(9)

CochingChu

ANewClassificationofTyphoonofFarEast

MoutherWeatherRewea 1924,Vol.52(12)

竺可桢

空中航行之历史

科学 1919.4(8);1919.4(12);1919.5(2)

竺可桢

阴阳历优劣异同论

科学 1920.5(1)

竺可桢

吾国地理家之责任

科学 1921.6(7)

竺可桢

南京之气候

科学 1922.7(3)

竺可桢

改良阳历之商榷

科学 1922.7(6)

竺可桢

气象与农业之关系

科学 1922.7(7)

竺可桢

地理对于人生之影响

科学 1922.7(8)

竺可桢

说飓风

科学 1922.7(9)

竺可桢

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

东方杂志 1925.22(3)

竺可桢

论祈雨禁屠与旱灾

东方杂志 1926.23(13)

科学 1926.11(1)

竺可桢

风暴成因之新学说

科学 1926.11(4)

竺可桢

北宋沈括对于地学之贡献与纪述

科学 1926.11(6)

竺可桢

论以岁差定《尚书・尧典》四仲中星之年代

史学与地学 1927(2)

竺可桢

南京之气候

史学与地学 1928(4)

地理杂志 1929.2(6)

竺可桢

科学对于物质文明的三大贡献

科学 1930.15(1)

竺可桢

近代科学与发明

科学 1931.15(4)

竺可桢

论新月令

中国气象学会会刊 1931(6)

科学 1931.15(10)

竺可桢

说云

国风 1932(10)

竺可桢

中国气流之运行

科学 1933.17(8)

方志 1933.6(11)

竺可桢

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

国风 1933.2(4)

竺可桢

科学研究的精神

科学 1934.18(1)

竺可桢

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

地理学报创刊号 1934

竺可桢

近代科学先驱徐光启

申报月刊 1934.3(3)

竺可桢

气候与人生及其他生物之关系

气象杂志 1936.12(9)

竺可桢

南京的天气

气象杂志 1936.12(4)

竺可桢

杭州之气候

气象杂志 1936.12(12)

竺可桢

科学之方法与精神

思想与时代 1941(1)

竺可桢

徐霞客之时代

国立浙江大学文科研究所史地学部丛刊

1942(4)

竺可桢

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

思想与时代 1944(34)

竺可桢

科学与世界和平

科学 1947.29(10)

竺可桢

中国科学的新方向

科学 1950.32(4)

竺可桢

中国古代在天文学上的伟大贡献

科学通报 1951.2(3)

竺可桢

中国过去在气象学上的成就

科学通报 1951.2(6)

气象学报 1951.22(1)

竺可桢

新中国的科学工作

中国新闻社通讯稿 1952.12.13

竺可桢

波兰伟大科学家哥白尼的贡献

科学通报 1953(5)

竺可桢

罗森堡夫妇的精神永垂不朽

新华月报 1953(7)

竺可桢

为什么要研究我国古代科学史

人民日报 1954.8.27

竺可桢

晋西北地区水土保持工作视察报告

科学通报 1955(12)

竺可桢

水土保持是山区农业增产的一项根本措施

人民日报 1955.12.22

竺可桢

纪念瑞典博物学家卡尔・林内诞生250周年

科学通报 1957(21)

竺可桢

要开发自然必须了解自然

科学大众 1957(7)

竺可桢

黑龙江流域资源丰富

人民日报 1957.7.31

竺可桢

地理工作者应该是向地球进军的先锋

地理知识 1958.8(6)

竺可桢

中国的亚热带

科学通报 1958(17)

竺可桢

纪念德国地理学家和博物学家亚历山大・洪堡逝世100周年

地理学报,1959.23(3)

竺可桢

让海洋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科学通报 1959(4)

竺可桢

改造沙漠是我们的历史任务

人民日报 1959.3.2

竺可桢

综合考察是建设计划的计划

人民日报 1959.11.20

竺可桢

再接再厉,为实现南水北调的伟大理想而奋斗

地理知识 1960.11(5)

竺可桢

对于今后黄土高原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水土保持的几点意见

土壤 1960(1)

竺可桢

向沙漠进军

人民日报 1961.2.9

竺可桢

增辟农田水源、节约灌溉用水,为加强农业战线而奋斗

地理 1961(2)

竺可桢

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

光明日报 1961.4.27,1961.4.2

竺可桢

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

科学大众 1963(1)

竺可桢

谈阳历和阴历的合理化

人民日报 1963.10.30

竺可桢

物候学与农业生产

新建设 1964.8(9)

竺可桢

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

地理学报 1964.30(1)

竺可桢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

考古学报 1972(1)

中国科学 1973.16(2)

今天读的是竺可桢最后一部学术论著《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

竺可桢的故事四年级读后感,竺可桢的故事读后感简短(2)

一、考古时期(约公元前3000年~1100年)

这个时期对气候变化的记载最直接的证件是求雨刻文的甲骨文。在殷墟发现的十万多件甲骨中,有数千件与求雨、求雪相关。

为什么求雨、求雪这么多呢,求啥缺啥,如图看对应的气温比现在(0的位置代表现在)还高。

当时也温室效应啦?不懂,肯定不是,留着之后寻找答案,或高手来留言。至少可以证明这个高温和碳排放无关。

竺可桢的故事四年级读后感,竺可桢的故事读后感简短(3)

气候的变化会影响动物和植物的种类。

植物比较脆弱,所以难保存。植物不能像动物一样移动,因而作为气候的标志或比动物更为有效。(一种科学的方式,来自于独立和科学的思考方式,非常有效,也非常有趣)。在龙山文化遗址发现了竹节,说明了新时期时代,竹子是广泛种植在黄河流域的。这段时期,在西安和安阳地区有着丰富的亚热带植物和动物。

二、物候时期(公元前1100年~1400年)

竺可桢在论文中定义了物候:

没有观测仪器之前,人们要知道一年的寒暑往来,就用人眼观察降霜下雪,河开河冻,树木抽芽发叶,开花结果,候鸟春来秋往。 (我这么理解:自然界物体表达气候,简称物候,哈哈。不过竺可桢这个词的b格立马把一个简单的具象表达拔高3层了。)

种植文明里最重要的是靠天吃饭,了解天的规律,就能生存。故二十四节气中最早了解到的是两个“分”点:“春分”和“秋分”,两个“至”点“夏至”和“冬至” 。春分作为农业操作的起点。《左传》中郯国以每年观测燕子的到来,作为农耕的起点。(喜爱和尊重燕子一直延续至今,小燕子的文章在小学教材里一直都有)

竺可桢的故事四年级读后感,竺可桢的故事读后感简短(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