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马太效应
好的越好,坏的越坏,多的越多,少的越少,这就是马太效应,马太效应造就了社会两极分化的现象,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这个现象在存在于人类社会,不适用于自然界。道德经里也提到“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意思是自然规律不就像拉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压低一些,低了就抬高一些;弦拉满了就放松一些,拉的不足就补满一些。自然地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充不足的。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补给有余的。这个现象符合大多数人的心理活动,比如官场、财富都符合这个规律,拥有资源的更容易拿到其他资源,不拥有资源的可谓举步维艰。
在品牌管理方面也有体现,第一名的产品更容易占有市场。当然这个现象不是适用于所有事物,比如提倡公平的话,大家都会同情弱者,限制垄断市场。
理解这个现象不是说我们要把这个效应发挥到极致,其实这个现象会鼓励大家把产品做好,逐步成为一个强者。但是一旦成为强者,我们希望大家能够更具有包容心,不要打压同行,把握好产品周期,给同行留一些发展余地,而我们也坚持不断创新,重新占有其他制高点。
二. 皮格马利翁效应
一个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他人下意识的影响,也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叫罗森塔尔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上级领导在布置任务时可以通过这个效应鼓励下属的工作积极性;另外一些美好的愿望也会鼓励自己或他人达成成果。当我们遇到一些比较棘手的工作时,有时也会左顾右盼,心思比较乱。但是一旦我们想着美好的结果而抛弃杂念时,事情就变的比较顺利了,过程也会逐步和我们的预期一致了。这个现象的背后原因可能是会激励一个人全力以赴、专注做事的意愿,从而把事情做好。
三. 约拿情结
1. 你是一个很谦虚的人,当你获得成功的时候你会感到内疚,特别是一想到亲戚、朋友并未得到相同的成功时。
2. 你为人低调,不愿意与周围的人分享成功的喜悦,觉得没必要让他人知道。
3. 你不愿意承担工作上的重任,分配给你的重大项目,你做起来比较拖沓,可能你潜意识里会认为是害怕失败。
4. 你害怕冲突,当与别人发生矛盾,你总是第一个妥协的人,即便你在心底认为自己并没有任何问题。
5. 有时候你会有意无意地感到自己不配获得成功,不配享受成功的喜悦。
6. 你认为一个人不可能永远成功,爬的越高,跌得越惨。
如果我们有以上一些想法,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有“约拿情结”。
马洛斯分析道“在我们最得意,最雄心勃勃的时候,我们通常都会感到不安,害怕自己的潜力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我们既怕正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失败,又怕正视我们可能获得的巨大成功……”。
有“约拿情结”的人或多或少缺乏上进心,拒绝成长、拒绝承担他人赋予的使命。但是,当别人获得成功的时候,他们通常会产生嫉妒心理,他们也没有同情心,幸灾乐祸于别人的不幸。
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有“约拿情结”,我们趋利避害的心理会自然而然的产生谨慎或害怕的情绪,所以成功人士都在鼓励要勇敢、大胆。起步不够大胆我们就会放弃了机会。什么事情都看清楚了,弄明白了,机会可能也就流失了。当然大胆地想,谨慎、专业地做我们的成功机会就会很大。
我们就是一个矛盾体,我们渴望成功,却在成功之后陷入迷茫;我们极度自信,也伴随着深深的自卑;我们避免人生陷入低谷期,同时也避免站的太高,因为高出不胜寒。
要想成功,必须克服“约拿情结”,不怕畏惧困难、不怕失败、不怕被嘲笑;在不断提升自我的过程中精进自我,实现自我突破。
四. 瓦拉赫效应
人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有强弱之分。当我们一旦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点,并使智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这一现象就是瓦拉赫效应。其实瓦拉赫是个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走过许多弯路。他在中学时学过文学,后来学过绘画,但是都很失败,倍受打击。后来化学老师看中了他一丝不苟的品质,提议他专攻化学。他抱着试试的态度参加化学实验,没想到一下子点燃了他智慧的火花,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化学领域建树非凡。
成功学专家罗宾说“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一份特殊的才能,那份才能犹如一位熟睡的巨人,等待着我们去唤醒。”只要我们愿意改变,不断尝试,一定会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出我们的能量,取得不俗的成绩。不过这里说的是智能、专长,不是品行,也就是说我们做什么事都是需要专注,态度端正,不是敷衍了事,随便试试。否则我们很难挖掘出自己的潜能,更别说取得好的成绩。
现代社会分工比较专业,都是团队作业,要发挥自己的优势,规避木桶的短板理论学说,对于自己的短板要找人来补充,而不是自己不断去填补。
瓦拉赫效应也鼓励管理者要正确认识员工之间的差异,识人之长,用人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