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库策略,直接决定了仓库的周转率和企业的存货成本。我们最常听到的就是先进先出,很多人会习惯性的把先进先出直接当成是按效期出库,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常见的出库策略有五种,先进先出,先到期先出,后进先出,按照特定的批次需求,还有指定出库和按需出库。
先进先出,First In First Out,FIFO
先进先出,先进来的先出去。简单理解就跟排队一样,先来的排队先给办理业务,办理完先走。
仓库收货录入系统后,会计入批次信息,主要是入库日期。出库时,订单锁定最早入库的一个批次进行作业。看清楚,是入库日期不是效期,不是保质期和生产日期。
举例:4.5收货入库一批货物,4.1收货入库一批货物,这个时候有订单下发,订单锁定的库存是4.1较早收货的这个批次。
先进先出的出库策略,适合生产制造业的大部分仓库。最早入库优先出库,避免库存滞留,减少库存积压,降低库存成本。但不适合食品等严格执行保质期策略的仓库。有一个很大的矛盾点就是,先入库的不一定是最先过保质期的批次。
先到期先出库,First Expired First Out,FEFO
先到期先出库,先过期的先出去。简单理解就跟排队吃饭一样,先吃完的先走,但可能是排队最后几个进来的。
仓库收货要录入生产日期,商品建档一般是包含保质期信息的,系统采集到生产日期后,计算保质期-(当前日期-生产日期),这就是该商品的剩余保质期。出库时,订单锁定保质期最短的批次进行作业。
举例:4.1收货入库一批货物,生产日期4.1,4.3收货入库一批货物,生产日期是3.29,这个时候有订单下发,订单锁定的库存是4.3收货的这批保质期更短的批次,而不是4.1先收货的这个批次。
先到期先出库策略,适合需要严格执行保质期策略的商品,食品、冷链,可以有效避免效期不足的商品流出库外。对于生鲜商品来说,一般认为入库日期即为保质期,所以先进先出和先到期先出,两种策略的逻辑结果是一样的。
后进先出,Last In First Out,LIFO
后进先出,后进来的先出去。简单理解,大家都在排队办业务,这个时候来了一个插队的,先办理完走了。(痛恨)
仓库正常收货录入后,系统还是记录批次信息和效期信息,但是,订单锁定最晚一个入库批次进行出库作业。这种业务场景的出现,跟上游采购端的采购成本有关系,采购成本短期内有上升,这个时候,企业为了避免期末的存货成本变高,选择优先销售后购进的高成本价批次。
举例:4.1收货入库一个批次,采购价是2,4.5收货入库一个批次,采购价是3。这个时候有订单下发,订单锁定的库存是后入库的成本价更高的批次,而不是先入库或先到期的批次。
从业务的角度出发,后进先出无非就是一个系统策略而已,对于现场来说操作基本没有影响。但是从财务的角度出发,后进先出法,后进的存货先结转,就导致企业的利润,账上比实际的低,然后税的问题。。。。
指定批次出库
指定批次,选择指定批次先出库。简单理解,大家都在排队办业务,这时候旁边开了个新窗口,说办理孩子入学的到这办。
仓库收货录入,系统正常记录批次信息和效期信息。订单锁定某一个指定的批次进行出库作业。这种形式常见于,化学化工领域,还有食品的抽样抽检或问题商品召回,需要对某一个特定的批次,进行合规性检查,便于追溯产品的质量。
举例:4.5、4.3、4.2、4.1多个批次有收货入库,其中4.3入库的批次,上游厂家反馈检验程序有异常。这个时候订单下发,订单锁定4.3入库的批次库存。
按需出库
按需出库,要哪个哪个先出库。简单理解,办业务的窗口根据类型这回分了N个窗口,办什么业务去哪个窗口,即来即走。
比较灵活的一种形式,常见于定制产品或多款型多包装产品,完全根据订单的需求来进行出库作业,不考虑或低优先级考虑入库批次和效期等信息。
举例:4.5收货入库一个批次,是新款包装,4.3收货入库一个批次,是老款包装。客户订单指定要老款包装。这个时候订单下发,订单锁定4.3入库的老款包装的批次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