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咨询师讲自己的一个困扰:他一看到女儿在沙发上吃东西,自己就会变得怒不可遏,就会愤怒地指责自己的妻子,说为什么要让孩子去沙发上吃东西,她应该在餐桌上吃,由此导致严重的夫妻冲突。后来他找心理分析师帮他做精神分析,回想起自己小时候,一次兄弟几个人在沙发上啃馍馍,掉的沙发上好多馍馍渣,母亲看到了,抄起擀面杖就打他们,一下子打到他哥哥的脸上,导致哥哥受伤,整个肿起来,眼睛都突出来了,他受到了很大的惊吓,造成了心理创伤。
他借由这个经历来讲精神分析一个核心的概念:“无意识的意识化”。意思就是把过去发生的那些已经以往的,意识不到的记忆,重新去看到和思维理解,以此起到疗愈心理创伤的作用。那么,“无意识意识化”到底能不能起到疗愈心理创伤的作用呢?我们首先来理解什么是“意识”和“无意识”,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心理功能,作用就是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动脑筋思考问题”;“无意识”就是除了意识之外的其他心理活动和内容,包含本能心理活动,即本能行为和情绪,本能需要、感觉还有一些信念等。总之一般来讲,除了意识之外的其他心理活动或者现象都属于无意识。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活动,但是并非是与生俱来就有的,而是随着个体年龄增长,逐步发展出来,并且逐渐发展成熟。那么个体在生命早期,越是年幼越是以本能心理水平为主,意识发展不成熟或者无意识,那么这个时期所经历的事情,就会成为个体的“无意识记忆”,这些无意识记忆往往不容易回忆起来,但是对人的影响却非常之大,因为人往往是活在记忆中的,个体对环境中的人事物做出反应,是基于自己的记忆。这位咨询师在经历了“因为在沙发上吃馍而被母亲打”,而形成了这样的记忆:“在沙发上吃东西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会挨打受伤,很可怕”,这个记忆由于有较强烈的情绪感受体验,所以会形成强烈的记忆,所以一旦看到自己的孩子在沙发上吃东西,这个记忆就被唤醒了,内心的恐惧也就浮现出来了,但是他表现出来的是愤怒和攻击性,原因是恐惧与愤怒是互相转化的,幼年的时候面对母亲的攻击,会恐惧无助,成年后,自身力量变强,就会以攻击性和愤怒来消除危险,因为在他的记忆力,“在沙发上吃东西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必须要阻止。
那么,如果他意识到了,完全理解了整个“心理反应链条”,他的这个“心理反应”就解除了吗?并不一定,这要取决于心理创伤的严重程度以及本人的心理发展水平—理性还是本能水平。他作为从业多年的资深咨询师,自我心理成长应该很成熟,再加上这个创伤本身属于“偶发性”创伤,不是那种常态化的或者及其严重的创伤,基本上“意识化”之后就会解决。但是,如果个体所经历的心理创伤是“常态化”的,导致个体心理发展水平停留在本能水平,缺少意识理性,那么“意识化”就没办法疗愈心理创伤。人的心理正常是从本能心理水平发展到意识理性的水平,即人的生命早期是用本能行为和情绪来满足自身需要的,本能行为包括:依赖、攻击、退缩逃避和僵住;四大基本情绪包括:恐惧、愤怒、悲伤和高兴,我们观察小孩子基本上就是这样的心理状态,这样的心理状态并不能独立生活,所以必须要有养育者、监护人,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才会逐渐发展出意识,逐渐发展成熟,再通过学习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则就会具备理性,个体的心理发展达到理性水平才能独立生存,才能很好适应社会,否则的话就会出现各种问题。个体心理的正常发展,离不开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例如安全感、接纳与认可、爱的需要等,如果心理需要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那么个体的心理发展就会停滞,甚至退化和扭曲,而所谓的心理创伤就是个体心理需要未得到满足,例如上文提到那位咨询师的童年经历,母亲用擀面杖打他们,就是破坏了其安全感。如果个体的心理需要经常性、长期严重得不到满足,那么个体的心理就无法继续成长,就会停留在小孩子的本能心理水平,甚至退化扭曲,这样的心理创伤是非常之大的,这样的人意识发展的非常弱小,严重缺乏理性,稍微遇到点事情都会是非理性的本能反应:本能行为和情绪化,根本不会理性的思考如何应对、解决问题。所以这样的情况,怎么可能做到把无意识的心理创伤意识化?
事实上现实中很多人经常说的:道理我都知道,但就是做不到,本质上就是心理发展更多的停留在本能水平,意识理性发展不够,根本无法主导自己的生命,就算知道自己的创伤怎么导致的,也根本无法疗愈。这就是为何精神分析师长程疗法,来访者的咨询时间以年计算,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就如同一个人知道自己是因为吃了凉的东西而肚子痛,但是依然会痛,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解决。而心理创伤也是如此,并不是意识到了就疗愈了,而是必须深入到无意识的创伤记忆中,在本能行为和情绪层面进行转化,使个体心理需要得到满足,需要被满足了,个体的体验感受就改变了,创伤记忆就被改写了,经过多次的心理转化练习,个体惯性的心理反应也会得到改变,心理创伤就彻底疗愈了,个体的心理也就发展成熟了。这就是心理转化疗法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