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原文及译文,子路初见全文及翻译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16 03:50:56

【原文】

13·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①,小人同而不和。”

【注释】

①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做同,各方面之间几乎相同。

【译文】

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会同流合污,小人只能做到表面一致,而不会追求真正和协。”

【政义】君子尚同,小人拆台

儒家所谓的“和”,其中饱含着中庸之道、中和之气。符合礼乐精神的大原则,这是君子一团和气、一团正气的前提。

《礼记·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说,人的喜怒哀乐尚未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而又处处合乎规范,叫做和。中,这是天下的最大根本;和,这是天下的普遍规律。达到了中和,就会天地有条不紊,万物发育生长。也就是说,中庸、中和之道,是表里如一的真诚之道。君子的“和”,发源于内心,表现于举止言行当中,无不符合礼乐精神和原则。在大义问题上,君子的“和”,表现在具体问题上提出自己的见解;在生活中,君子心中的“中”和与表面上的“和”气融为一体,互为表里。

所以,“和而不同”是君子之间有着共同的理想追求,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没有发自本心的对抗。即使有不同政见,也只是就事论事有所不同而已,故而能够在根本上团结一致,形成合力。最终,君子之间也都能在共同的理想大义节制之下,抛开个人成见,这就是朱子所说的:“和者,无乖戾之心”,也是“发而皆中节”。

君子能够做到节制自己达到“中节”而符合道德和法度的境界,是因为君子有宽容之心,容人之量,以大局为重,不会过多地计较个人得失,所以既能尊重彼此之间的差异,又能搁置争议,求同存异,维护团结。小人则处处以私利为重,即使有时装作合作的样子,背地总是干着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坏事。

故此,君子和小人在本质上的天壤之别,表现在生活、事业、境界、追求等各方面,都是千差万别。本章所阐述的只是在合作方面,唯有君子才有真心合作、真正合作的可能,小人即使口头上谈合作,实际上是不可能有真正、长久的合作。君子为大义宁可牺牲利益;小人则为了私利而不顾道义。君子会出于公心而放弃私利,维护大局和长远;小人必然以私利为唯一追求,宁可放弃家国大计。

本质决定现象,假象掩盖不了本质。

君子的“不同”和小人的“同”都属于外在的表现形式或现象层面的因素。而“和”与“不和”,才决定了二者之间有着本性的差别。正因为本性上的“和”,君子的“不同”其目的出于公心,是光明正大的阳谋,是真实思想的表达;正因为本性的“不和”,所以小人的“同”是虚伪的,是不真实的假象。即使表面上表现为“同”,其背后总会隐藏着“不和”的阴谋。

也就是说,君子的“和”与小人的“不和”是根深蒂固的,是源于本质上的、性质上的属性。君子的风骨就是团结;小人的本质就是搞分裂、搞破坏。要不,为什么《弟子规》中都告诉孩子们从小要懂得这个道理呢?“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在历史发展中我们看到,凡是在能够成就伟大事业的时代或团队中,“和而不同”的君子总是占绝大多数,或者在奋斗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反之,造成一切重大失败的悲剧,其幕前幕后总少不了小人“同而不和”、内耗不断的身影。君子主政的群体就是团结的集体,胜利的集体;小人主政的集体就是离心离德的乌合之众。

诚然,古代社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君主,君主的选择才是决定成败的最大因素。如此说来,决定小人当道还是圣贤当政的,决定仁道能否推行的,还在于天子诸侯本人。在历史的重大转折时刻,选择君子还是小人,不就是“一言而可以兴邦(本篇15章,下同)”或“一言而丧邦”吗?

用发展或辩证的思维来分析,应当避免用静止的、绝对化的目光来看待世界,毕竟君子和小人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坏人未必不能转化,好人未必不会堕落。如果“不和”出现在君子身上,那君子也可能沦落为小人;反之,小人如果真的追求“和”,也就不成为小人了。或许,君子和小人,有时也在一念之间!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